爱情的本质是一种亲密关系,其亲密程度几乎超越所有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上通常将热恋中的男女关系与处于共生期的母婴关系相类比。婴儿从刚出生到六个月这个阶段,以为自己与母亲是同一个人,自己就是母亲,母亲就是自己,婴儿与母亲共生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心理疆界”,不能须臾分离,一旦分开,会有严重的分离焦虑。爱情关系与此非常类似。从双方“心理疆界”的突破,“心理疆域”的重合这个层面看,爱情中的双方甚至达到了负距离的亲密程度。
爱情有指向性的特征,即爱情的生发是在众多可能对象中只指向一个特定的对象,所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就是爱情的指向性的最好注释,又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恒河沙数的女子,没有一个可与你比”都说明了爱情的指向性。爱情还有单向性的特征,即爱情的生发有可能是一厢情愿的,爱慕者全心全意,一腔热情,被爱者有可能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但也极有可能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正如少年维特之于夏绿蒂。简言之就是我爱你,你可能爱我,也可能不爱我,不管你爱不爱我,都不妨碍我爱你。即便你也爱我,从以你为爱情发出的主体来看,你的爱情指向我,仍然是单向性的。有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我爱你,与你无关”,说的就是爱情的单向性。
爱情的指向性和单向性使得被爱慕者具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极其特殊的位置,人们常用“惊为天人”来形容爱慕者对爱慕对象的向往,将爱慕对象视为“天人”,可见其位置之高。这里的“天人”二字很有深意,“天人”表面意思是“天上的人”,但此“人”非世间凡人,乃是来自天上的,是神。因此“天人”的完整涵义指的是天上的神以人的形象来到人间,从天而地,由神而人,是为“天人”。世上的人与天上的神相去何其远,人有限有缺有憾会死,神却是全知全能全真全善全美,而且永生。“天人”虽然来到世上,有人的形象,但仍然是神,具有神的属性。从理智而言,谁都清楚自己所爱慕的对象并非“天人”,但陷入爱情中的人又实实在在一厢情愿明知其假还愿其真地视对方为“天人”。这是一个投射。在这个投射中,爱慕者将“天人”置于爱慕对象身上,爱慕对象成为“天人”的替代,爱慕者将原本由“天人”引发的应当投注于“天人”的情感投注到爱慕对象身上。从古至今,“天人”果真有,而且仅有一位,就是耶稣,祂原本是神,高居天上,道成肉身,来到世间,耶稣是真真正正确确实实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天人”。所以说,爱情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让我们陷入爱情中,不可抑制情难自禁心不由己,引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怦然心动激情澎湃可生可死的,并非眼中的恋人,而是心中的“天人”,是耶稣。
我们的始祖,曾经与创造的神有非常美好的亲密的关系,他们赤身露体在神的面前,是神的完美无瑕的孩子,他们与神的关系也是完美无瑕,那种美好亲密的程度不是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也不是今天的我们可以体会。但是罪使始祖与神疏远,他们穿上衣服将自己与神隔开,他们与神的关系不再完美,罪横档在他们与神之间,他们的一切包括他们与神的关系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都沾上了罪的污点。但是曾经的美好却已经写进他们的基因里,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封存在他们的灵魂最深处,世代相传,延续至今。现今的我们虽然罪孽日重,离神日远,但从祖先传承而来的美好体验和对失却的美好的渴望却始终埋藏在潜意识最深处以极大的能量躁动着,一有表达的机会就咆哮而出。这种渴望的表达在我们一出生时就开始了。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婴儿一出生就在寻找客体,寻求与客体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通常婴儿会将父母当做客体并建立关系,希冀父母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但是这个客体并不完美,这种关系也充满缺憾,婴儿在缺憾和对完美关系的渴望中长大成人,有一天在茫茫人海中遇见恋人,陷在爱情中,将对方惊为天人,将恋人当做最大的满足,但是鲜少完美无缺的爱情,寻常见的是日久生变陷入困顿的爱情。这些是必然的。哪怕亲密如父母如恋人,他们终究是人,我们内心的渴望却是“天人”,是耶稣,是神!回到伊甸园,恢复与神的关系,是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的贯穿生命始终的热望!是我们活着的目的!是生命的真相!
我们被罪遮蔽了双眼,迷蒙了内心,所以不记得神,不认识神,但我们始终需要神,于是错将世上繁华温柔当做神来孜孜以求,最后总是落空。如果我们不忘初心,那我们一定会头脑清楚内心坚定:神才是我们最大的最终的唯一的满足!人生可以无憾,如果是为神而活!人生可以圆满,如果我们尽心、尽性、尽意爱主我们的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