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上了年纪,还是受到一些短视频的刺激。今年我罕见的想回故乡看一看,因为我确实想她了。
以前我是不认同老家农村是故乡的。大概在小学五年级,父亲把我们带到了县城。记得刚转学到县城学校,因为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我把洗头说成是客家话发音的“洗脑”,引来班上同桌嘲笑,顿时引来了我对农村的羞耻感。
后来父亲在县城买房,一家人在县城定居,我在县城上初中、高中,渐渐地县城留下的记忆大大超过了留在故乡农村的记忆。读了大学了,连留在县城的时间也不多了,只有寒暑假才回来,老家农村也只有过年祖宅敬神才回去。因为时光的沉淀,故乡的标签真的成了县城,不再是许久未回去的农村。
工作在外面的城市定下来了,回县城的机会就更少了。在县城的老房子,一家人还商量着把它出售,因为确实在那住的不多了。后来,母亲不同意,兴许是要留个养老根据地,兴许是一段记忆。直到县城买了套新房,才同意出售老房子。没有了房子,就没有了根。故乡对我来说,成了那套县城房子。
似乎随着时光流逝,脑海里对故乡的记忆越来越少,故乡也离我越来越远。直到我陪着老婆回老家看望她的奶奶,她的外婆,看着她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才想起我小时候生长的地方。原来,我对故乡的记忆一直在,只要看到那些传统的砖房、散养的鸡鸭、外面的青草、绿中带黄的稻田,就会想起她。除了那些,还有那熟悉的乡间道路、小溪、田埂、菜地等等。
原来,故乡不会消失,她会一直深埋在每个人的心底,成为每个人成长中独有的烙印。无论时间怎么流逝,她的位置不会因为后面的经历多么精彩而取代。现在我大概我能理解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对故土的爱了。
故乡,她就是我们养育我们长大的地方,她就像一个任劳任怨的母亲默默地爱着我们,给我们养分,任我们走远,可依旧是我们想回去就能给予我们力量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