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十年之前的好莱坞,问达米恩•查泽雷是谁?肯定没有人能够回答的出来。
但是如果在六年前的好莱坞,人们可能会回答说,“哦,对,没错,就是那个奥斯卡新秀!”
而在今天,如果再次向好莱坞的大腕们询问,他们肯定会回答:“奥斯卡!”
在短短十年间,达米恩•查泽雷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电影编剧一跃成为了好莱坞屈指可数的金牌导演。而他今天所有的辉煌都始于2014年的那部《爆裂鼓手》。
今天的许多评论家和影评媒体大多会把《爆裂鼓手》作为达米恩•查泽雷的处女作来介绍。
然而事实上,他真正的处女作是2009年的那部《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
在这部制作成本仅仅几万美元的电影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随处可见的稚嫩,晃动的手持镜头、模糊的画面效果、糟糕的音质以及并不专业的演员表演。
可以说,这部电影满足了所有失败作品的必备因素,然而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细腻动人的配乐以及耳目一新的故事剧情却又无比清晰地见证了一名天才的诞生。
如果没有这部电影的积淀,数年之后的达米恩•查泽雷显然是无法拍出《爆裂鼓手》、《爱乐之城》以及《登月第一人》这样的佳作的。
通过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交流细节和充满心意的歌舞片段,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后来《爱乐之城》的影子。
石破天惊
虽然《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对于达米恩•查泽雷的个人意义重大,许多元素和情节甚至直接被原模原样地照搬到后来几部脍炙人口的电影作品之中,但是对于观众们而言,真正认识达米恩•查泽雷还是2014年的这部《爆裂鼓手》。
这部电影一经公映不仅赢得了观众们的赞叹和掌声,同时还成为了当年度各大电影节的宠儿,先后荣获了圣丹斯电影节最高荣誉评审团奖和观众选择奖,以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三项大奖。
同时还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同志棕榈奖,以及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奥斯卡提名。当年,这部电影堪称黑马,它的获奖既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但同时又在情理之中。
对于许多观众而言,《爆裂鼓手》良好的口碑与演员们的出色演绎、紧凑的剪辑密不可分。
影片的整体格调紧张而又凌厉,人物关系之间激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出极强的戏剧张力,在出色的演员演绎下更是平添几分真实和自然。
许多观众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甚至觉着这部电影充满了动作悬疑电影的风格特征。
电影的整体节奏在主人公无休止的架子鼓敲击声以及乐队指挥的咆哮中变得越来越快。
就像一首猛烈迅疾的进行曲,除了结尾那一段戛然而止使得电影稍有一些余音袅袅的意境外,整部电影可以说丝毫没有停顿和松懈。
这种一鼓作气的叙事风格,使观众从电影开头到结尾几乎完全保持了高度紧张,在享受电影的同时也不禁随着密集而又激烈的鼓点陷入沉思。
非传统的人物塑造
当然,看完这部电影,有不少不明就里的观众会误以为这是一部单纯描摹少年经过魔鬼训练最终成为超越自我,成为万众瞩目的新星的励志故事。
然而,事实却是这部电影处处都透着令人窒息的冷酷与绝望。
先说指挥弗莱彻吧,得益于扮演者J•K•西蒙斯的生动演绎,这个人物被刻画的入木三分,他的冷酷、无情与执念在丰富而复杂的表演层次中被展露无遗。
从他对乐队成员的苛刻、虐待、打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他视作希特勒式的独裁人物。同时,另一方面,电影又逐步展现出他的奸诈和阴险。
他通过利用乐手对荣誉的追求,不断逼迫他们去完成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达到将乐手玩弄于鼓掌之间的目的。
最可怕的是,当指挥做这一切的时候,全都打着为乐手着想的幌子,使得一些在荣誉名利之中无法自拔的乐手越陷越深,并最终失去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和尊严,彻底沦为他手中的玩物。
而当作为主人公的鼓手向校方坦诚指挥弗莱彻对于乐队成员的种种虐待行径,间接导致了弗莱彻离职之后。
弗莱彻已然在心中埋下了报复的念头,而这个念头随着他与主人公在酒吧的相遇逐渐转变为实际行动。酒后一番看似是真情实意的肺腑之言完全使得鼓手放下了内心的戒备,实则从这时起,弗莱彻的报复就已然开始了。
换一个角度来看电影的结尾,如果鼓手最后没有破釜沉舟、不顾一切,可能这个鼓手这一生的音乐生涯就将在找不到乐谱的焦急以及指挥的嘲讽中彻底结束。
从指挥最后这一机关算尽的报复中,我们又能看到这个角色心胸狭隘,毫无一颗宽容之心。
说完了指挥,可能许多人就会觉得鼓手一个执著追求音乐梦想,却无辜陷入魔掌的纯真少年,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乐队饱受摧残和虐待之后,鼓手已然看清了指挥的真面目,却依旧迟迟不肯放弃,后来更是在指挥的一番肺腑之言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应约前往。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主人公并不是众人眼中那种天真执著的梦想少年。
就像被黑暗原力面吸引而沦为西斯皇帝奴仆的达斯•维达,鼓手同样也是被指挥身上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偏执和阴暗所吸引。
可以说,正是两人身上都具有的偏执与阴暗,使得两个人在整部电影充满了激烈的矛盾和对抗,也是鼓手始终没有放弃跟随指挥的根本缘由。
电影的最后,孤注一掷的鼓手在惊为天人的表演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成功蜕变,也终于从指挥始终冷酷的双眼之中看到了不同往常的一抹笑意。
一出悲剧
与许多观众对待这部电影结尾的乐观积极看法截然不同的是,导演本人后来曾在采访中,毫不犹豫地表示,与其说电影结局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胜利,倒不如说这是一出悲剧。
为什么这么说呢?乐手在进入乐队以前,还只是一个从小痴迷于音乐,怀有远大理想的少年。进入乐队以后,在偏执、阴暗的指挥持续影响之下,鼓手身上那种原有的乐观、积极与阳光逐渐消逝不见,取而代之展露在人们眼前的似乎是一个更年轻版本的指挥。
他也变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与女友的分手,争夺首席的位置以及最后看似豁达地答应指挥的请求,这一切决定完全和电影开头的少年毫无关联。
就像许多人看到的那样,电影固然有一定的励志内容,但是当失去纯真,变得冷酷的鼓手不顾一切走上舞台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时候,我更赞同这是一出悲剧。
我们可以想象,之后会发生什么?观众的鼓掌、指挥的认同,鼓手的声名鹊起……
一切似乎都在庆祝这种扭曲而偏执的成功学最终取得胜利。
那么影片中,鼓手之前所受的巨大心灵创伤又算什么呢?指挥的阴险狡诈就可以不去深究吗?如果成功是要以牺牲自我,牺牲童真为代价,那么这样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为可怕的是,在电影结尾声名鹊起的少年在若干年之后,会不会同样化身为曾经那个给予他莫大痛苦的指挥呢?
成为一个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成为一个继续传递扭曲成功哲学的“严师”。
路在何方
在影片的结尾,虽然鼓手在躯体上依旧是一个完人,但是在内心深处的纯真灵魂却早已破碎不堪。这样的电影结局同时也在自然而然之中引发观众对于人生道路该如何抉择的思考。
许多观众可能会说,《爆裂鼓手》中所展示的变态训练和阴暗思想使得我不敢再去奢求追寻梦想。
正如俗话说的那样“有得必有失”,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反过来说,没有付出,收获又从何谈起。
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所牺牲,但是牺牲却并不是强求的,所有人都有选择和放弃的权利。
《爆裂鼓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成功思维的颠覆和冲击。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电影的极端现象可能会存在,但是绝非大多数人所必须接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