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就像是一道急急如律令,上不去就永远上不去了,各大企业纷纷在表达对35岁+的不友好,可到底是为什么?
我问过一些HR,得到的回答通常三类:
1. 35岁意味着你在一个行业干了10年了。听过1万小时定律吧,也叫做十年定律,如果你10年都没做出点成就,很难证明你会继续卓越下去。拒绝35!
2. 经验和人脉贬值:如果你从事的是类似中医这种工作,经验越来越吃香;如果是渠道,关系也越维护越深;但如果你要做一个TO C的市场就很难,因为每隔几年都会有新玩法,更不用说程序员这种每隔几年就换新技术的领域——这意味着你的经验不会越来越值钱,而是在贬值。
3. 35岁的人通常面临比较大的家庭压力,缺少拼搏精神。
在回答为什么35岁成了“危机”之前,我们先试图想一想,为什么大部分组织都是金字塔形的?
因为职业的初赛、复赛和决赛的能力要求都不同,对于能力的要求也是金字塔形的。
刚入职10年拼执行力,底层能力很重要;
中间10年拼社会资源,所以“项目推进”是通过事情放大自己,而“团队管理”是通过人来放大自己;
最后10年拼眼光,所以“战略思考”是通过时间和趋势放大自己。
优胜的人懂得不断升级自己的能力结构——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是“能力结构”不是“能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复杂,能够支撑越来越复杂的职业竞争和变化,当然人数也越少。
人生“复杂”之路35岁正好是进入职业10年,要转换赛道的时候。当35岁时,如果他在专业没进步,体力没优势,同时又没有发展出上层的能力,就会遭遇危机。如果一直死守着原来的能力,当年轻人往上顶时候,你就会被淘汰。
职业发展前期,可以通过“单点优势”快速获胜,但是在复赛,拼的一定是“能力结构”——一定要让自己复杂起来,有一些技能冗余,有一些人脉链接,有一些有意义的经验。
不管30岁,35岁危机还是40岁危机,本质都是能力不够复杂的危机。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复合能力,能很好地跨越“35岁”这个魔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