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以热带气候为主,特别适合种植热带作物,如咖啡、可可、橡胶;非洲的经济落后,出口初级农矿产品为主,对外贸易中逆差较大……”我机械地念着复习资料,全班58双手掌,被下午第一节昏昏欲睡的气氛裹挟,机械地推着红笔划知识点。
这时,脑子里突然“叮”了一声,我为什么不把非洲和五十年代初的我国放在一起,尝试出套题呢?
“抬起头来,我们不看书,练习我问你答。”此时,混浊的大脑们被一股提问的凉风激醒。
“咖啡豆主产在非洲,非洲人民怎么把咖啡事业做大做强?”
“品牌意识!”“延长产业链深加工”“卖到欧洲去!”
顺着学生答案,我继续发问:“为什么要卖到欧洲?卖给我们不行吗?”
“离得近!”“西方人天天喝咖啡,我们中国人不习惯喝……”
“谁说的?我就喜欢喝咖啡,这不,今天中午没喝,困的要命。”
(全班哄笑)
“先探究咖啡卖到欧洲对两国各自的好处吧!探究完成后,想想小咖啡如何打开中国市场……”
课堂上小小的一个片段,课下反思时,我突然察觉到自己竟然有主动出题的意识了。其实,“咖啡卖到欧洲”这正是我上周听中招备考会张芳名师的一节课。
还有《印度》一课带来的真实触动:谁说板书设计千篇一律?把一节课知识点用“米”字呈现出来,情境贯穿始终。
还有《洛阳水系》《无惧风险挑战地球之巅》《南极海报制作》等精品课,这些课带给我的震撼,记在了听课笔记上,烙在了脑子里,可能课堂上某个时刻,瞬间打开魔盒,释放出有效信息。
脑子一热,又灵光乍现梳理出几个热点活动题,效果如何,静待假期后揭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