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的时间,各城市对人才的抢夺战愈演愈烈,给政策,减免税,给购房补贴,超低的房租。听起来是非常的诱人,只要你有创业项目,有科研能力,能带动就业,好像就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一样。我家大门常打开,欢迎你来当家做主。
会有多少人后悔自己没有一张大学毕业证。这个时候,会望洋兴叹。
这是为什么呢,一,是我们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平台期,特别是实业。供给侧改革进程缓慢,需要很多的刺激点,来带动地方经济。
二是北上广深的虹吸效应,让其它城市根本成不了产业群,北京有中关村,加班的不夜城,还有大学城,有政策倾斜。深圳有腾讯,现阶段国产互联网的航母之一,很多新的项目公司想要起飞,就要搭建腾讯系或者阿里系的跳板,否则很容易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广州有制造业优势,珠三角一体化总是能带来产业升级。而上海作为金融家的乐园,即便首富榜上不是沪籍人,但谁敢轻视大上海的资本。这4个超级城市加上南京,杭州这些城市的虹吸,其它城市想要发展,真的是非常的难。
逃出北上广深,很多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不够,适应不了高压的生活。又有太多人涌入北上广深,毕竟这真的是创业家的乐园。中关村有一条咖啡店的街道,上面的led牌子显示的是哪个团队又融资了几百万。随便参加一个会,区块链就来了几个大佬,几个教授副教授。你们团队可能低头研究几个月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大教授一眼能看出来问题的所在。北上广是有文化底蕴的。这谁也不能反驳。智力的集群比资本的集群更可怕。一群知识渊博的人碰撞出火花,很容易就星火燎原。
文化密度,智慧密度,资本密度,是看一个城市,地区未来发展潜力的三重标准。这就很容易让我们理解,为什么香港一座城市,能诞生那么辉煌的电影产业。因为从事电影的人多,人才也多。又有资本的支持,怎么可能不发展。台湾一个省成就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半壁江山。也是因为文化密度高。
这样就理解了,各城市对人才的引进,就是想让文化密度增加,让经济创新从量变产生质变。所以能舍得一大笔的资金(真的是一大笔),来吸引人才。但这只是发展的第一步。你现在有了创新的种子,怎么提供适合的土壤,怎么呵护,既要维持市场的公平,又要有导向的扶持。只有一株的水稻只能称之为水稻,有一亩的水稻才能称之为粮田。所以,如何走出下一步,是比吸引人才更要思考的。房租补贴什么的,都有用,但是有限,只有真的让人心向往之。不给这些外在的东西,也会有人愿意在这里生根发芽的。
第一,要依据邓总工程师的指导思想,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实践出真知。你要给这些人足够的容错率。宽容度。如果对待创业失败者,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温度。锦上添花的事,全世界都会做,只有做好雪中送炭,才会让人信任你的这个城市。也要做好甄别,只赞美那些努力过的失败者,要是靠项目混补偿金的,立马乱棍打出。
第二,政府要有效率,政府要有承诺。我现在坐标在长春,一个很停滞的城市。在城市的主干道之一的解放大路上,有一个大楼围起了工程,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还没有完工,只是简单的道路修缮,市容修整。更可笑的是,围起了围栏,这个小工地根本没有工人。没有看到公告栏,这个工程要多久才完成,如果一直这么没有人干活,估计又要延到冬天,但是什么都没做,既阻碍了交通,又更影响市容。谁来给个解释,相关部门是谁。
其它城市,一定要吸取教训,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特别是对企业的承诺,一定要有时间的限制,没有时间的规划,再好的政策都会休眠。政府的执行力,一定要重拳。有善必赏,有恶必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第三,一个城市要发展,一定要有主干道,有拳头产业,这是管理者的智慧体现。太多,太杂。很容易聚焦不准确,要懂得取舍。如果你的城市没有那么大的胃,就先别有那么大的胃口,盲目的扩张带来的很可能是资本的骗局。德隆系就是前车之鉴。企业做大了,政府有面子,给扶持,德隆拿着钱就到处开疆拓土,结果产业链太大导致结构破碎,如果当时唐万新能把注意力只关注在几个大的,盈利的项目上,少做资本市场的赌博与骗局,也许今天的中国富豪榜上,还有他的名字。
当局者迷,城市管理者一定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好好的审视一下自己。允许多点开花,但一定要有创新的主体。
希望我的祖国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