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北稣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22:19 被阅读0次
    翻开沈章宝的这本《在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活千姿百态的爱情,如《爱在路上》《一棵树的风景》《我有相思不敢说》《两个人的篝火》等等诗篇。爱情虽为人类所共有,但在沈章宝的笔下,爱情却有着一种欲说还休、欲言又止的“含蓄”美。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暗恋”。如《我有相思不敢说》:

    “海,自有说不出的咸味/也有逃脱不了的温柔/天空的平淡/在接受洗礼之后/才有了阳光的灿烂/别人都在伞下午睡/只有一只蛐蛐/躲在花朵里自卑/春天的红地毯上/飞舞一对对彩蝶/牵手的背影/刺伤了一湖清水/面对着了妆的金鱼/我有相思不敢说”

    在诗人的笔下,更多的是他耳闻目睹到各种的人生百态。从那些林林总总的社会形象中,诗人更注重高扬“正能量”的大旗。这其中,“孝”文化在这类诗歌中明显处于突出的地位。《父亲节感怀——最后的敬礼》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弯下的腰不是屈辱/是给躲下的大山鞠躬/留下的泪不是懦弱/是给平静的河流默哀/跪下的膝不是哀求/是给广袤的土地尽孝/低下的头不是沉默/是给逝去的生命祈祷/沙哑的嗓音不是哭泣/是给真诚的呼唤灵魂/注视的目光不是呆滞/是在送行远去的背影/伫立的脚步不是停滞/是在追赶落幕的吸引/挥动的手臂不是抽搐/是在告别最后的敬礼”

    《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如果把这两段话结合在一起考察,就可以发现儒家仁爱原则与孝悌观念的内在联系。这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情是基于人性中的“良知”、“良能”,它是“仁”的源头或种子。因此“仁者爱人”,应以爱自己的父母为起点。《孝经》说得更明确:“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由于时代的变迁,“孝”的内涵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城市里,人们对子女的“孝道”已经从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逐渐向情感交流转变了。作者在另一首诗《鸟儿的森林》就以自己在开出租汽车时的亲身感受抒发自己对父母的怀念,他在这首长诗的后记中说:“有道是,世上最幸福的是,莫过于子欲养而亲还在。”

    诗人还从大自然的潮起潮落的变化中,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必须洁身自好:

    一片叶子/留下了风雨的痕迹/我看见生命的艰辛,意义/坠落的花瓣/闪现着阳光的斑驳/我读懂了生命的脆弱,无助/没有显贵的背景/没有金钱的粪土/低矮的植物科/俗气的名字/夹杂在乱世的石缝/拼命吸取雨露/让自己与梧桐一起成长……——《坠落的花瓣》 

    在我看来,这首诗可以算作沈章宝人生的一个座右铭,同样的主题也存在于《叶子的归宿》《感悟》等诗中。

    虽然沈章宝的职业使他有着见多识广的优势,但我认为更与他的慧眼有关,也许正因为他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够做到:风景不仅仅在你身边,也在心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px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