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米其林引发的人生思考

关于米其林引发的人生思考

作者: 周末旅行虾Tracy | 来源:发表于2017-01-24 10:39 被阅读22次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爱好者,上至高级餐厅,下至街头料理,只要是好吃的,我都愿意一一尝试。为了好馆子,我宁愿打车去一探究竟;有时候无意中觅到一家不知名的好餐厅,我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比较幸运的是,我生活在上海这样一座餐饮业相对发达的城市,连寻常巷陌的爷叔,大多有亲自下厨的生活乐趣。

    在米其林标准被引入内地之前,朋友的口碑,以及杂志推荐,是我们觅食的重要指南。有时候我们笑说,交朋友的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她懂不懂吃。

    然而,我逐渐感到,一味跟着他人的指南进行美食“踩点”行为变得越来越无趣。它的无趣来自于:

    一,本土并未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美食品鉴体系,口口相传的资讯往往基于个体的口味倾向。参考他人的味蕾探寻美食,无异于拾人牙慧;

    二,发掘美食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惊喜、创造的过程。它的乐趣来自于我对美食独特的理解,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的了解。因循他人意见,让这份独创性失去了价值。

    最后,探寻美食变成了一个小圈子的狂欢。人们根据“这家餐厅很好吃,你去过了吗?”作为身份识别码,建立社交关系。而有时,这样的社交关系让人乏善可陈。

    这个问题,在我巡游巴黎时更为明显。巴黎向以它多姿的餐饮文化闻名世界,与中国相比毫不逊色。尤其是它的米其林体系,已然是判断一家餐厅资质的世界标准。

    能建立这样一套世界级的标准,自有它令人赞叹之处。巴黎人对美食的审慎钻研,不亚于他们对艺术的执着。

    如果你去逛过巴黎的书店,必定为餐饮厨艺著作的丰富程度瞠目不已。巴黎人对主厨这一职业的尊重,可说是居全国之冠。

    然而,正因其本身餐饮体系的完善,要在这样一个严密体系下完成创造性的突破,实属不易。

    而对普通人来说,发掘独创美食的途径也狭窄很多。要不就是去旅行尝试别的体系,要不就是试试自家风味,这其中还包含着许多感情因素。

    我去巴黎之前,同为美食爱好者的香港朋友W,不停提醒我要早日预定几家著名的米其林餐厅。越是有名的米其林餐厅,越是要提早预定,有的甚至要提前一个月以上预订。

    预定这件事,让我十分厌倦。再加上巴黎签证出了些枝节,让我临时决定,放弃这种按图索骥模式,依照直觉来选择餐厅。

    我下载了大众评价为导向的Yelp,和以TripAdvisor旅行者意见为参考维度的TheFolk,锁定了几家:

    1,大众评价一般但专业评价甚好的;

    2,大众评价甚好但专业榜单未提及的;

    3,大众榜单和专业榜单都没有提及,但有自己网站和博客的。

    我自己又特地步行去考察门面,实地感受餐厅带给我的氛围。我把它列在塞纳河畔散步的必选项里。

    事实证明,用了心的厨子,带给我的惊喜可比榜单有用多了!一个用心的厨子,会在一切细节上考虑周到,甚至不放过在博客上喋喋不休阐述他美食理念的机会。而一家立志好口碑的餐厅,对踏进它门槛的每一位客人,都是悉心照顾。餐厅经理最高兴的就是和客人讨论,基于他/她的口味,推荐什么样的菜式以及酒令人满意。

    在这样的餐厅就餐,让我充分感受美食带来的愉悦和创意,人们藉由餐品交流着他们的生活经验。而就餐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他人的输灌,他们也成为创造的一部分。他们的个人经验也是创意的一部分。

    这不由让我想到,心理学家提倡的,在我们宝贵的人生经历中,尽可能多地“主动生产”,而不是“被动消费”。

    一旦习惯人云亦云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人生也习惯被迫进入惯性模式。这样的既定思维,让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习惯于被他人引导和暗示,不再尊重自我的思考,不再尝试挑战旧有框架,这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无趣,进而陷入一种互相的“身份鄙视链”中。

    毕竟,美食,是我们诸多生活体验之一。最核心的价值,难道不是我们“体验”这周遭一切的自我价值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米其林引发的人生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sz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