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星期四
今天女儿拿着葡萄干过来问我:妈妈,我能吃葡萄干吗?
我的第一反应是:下午已经吃了很多了,现在又要吃,这么甜,会把牙齿吃坏的!
于是我说:萱萱你下午不是吃了吗?怎么又要吃啊?葡萄干太甜了,你正在换牙期,少吃甜食吧,别吃了。
女儿有点不高兴的说: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我能吃什么啊?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说话方式不太好,我是以“为你好”的名义去干涉她,让她必须要听我的。可是我没有理解女儿她此刻的感受,特别想吃一样东西却不让她吃是什么感受?
于是我换了一种语气:萱萱,妈妈刚才很高兴你能来问妈妈能不能吃葡萄干,你是想听取妈妈的建议,对不对?可是妈妈拒绝了,所以你很不开心对吗?
女儿:是的,不开心。
我:妈妈知道了,妈妈应该让你做你自己,牙齿是你的,吃不吃甜食应该你决定,最后坏牙也应该自己承担,妈妈不该干涉你,妈妈以后只负责提醒你,最后吃不吃由你自己来决定好不好?
女儿:好的,妈妈我现在高兴了。
我:为什么?
女儿:因为妈妈让我做我自己,让我自己做选择。
我说:嗯嗯那你决定还要不要吃葡萄干呢?
女儿:我还是不吃了,下午吃过了。
我觉得其实当女儿问我能不能吃时,她内心是犹豫的,她知道自己已经吃的够多了,但自己又特别想吃,她犹豫不决时只好来问我。当我立刻拒绝她时,她内心就有了一种失落感,而当我选择尊重她理解她的感受时,她内心是舒服的,是没有逆反情绪的,这时她会选择听取我的意见。
与孩子交流时,尊重和理解是前提,把孩子当好朋友一样沟通,孩子这个时候是不会出现逆反情绪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