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刚刚过去,这两天天气异常晴朗,尤其是晚上的天空,一轮洁白的满月早早的就挂在了天空,本应是月光皎洁的样子,但在城市灯光的映衬下比之前暗淡了许多,只剩下圆润的形状还在,千里共婵娟。


敦煌~破坏与保护
因为敦煌的艺术,她在敦煌加了根,从一个江南少女慢慢褪去韶华,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敦煌老太婆。1998年,60岁的她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可是组织上又让他挑起了更重的担子,这一年他成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在他之前已经有两代人为莫高窟的保护而奔走。
莫高窟自十六世纪中期明朝嘉靖年间逐渐荒废,无人打理,沙子被大风吹到了洞窟内,直接磨损了壁画和彩塑,每年夏天的雨水沿着山崖裂缝进入了洞窟岩壁,这个过程反复发生对壁画的破坏非常严重,地震还把莫高窟一些洞窟震塌了。到了20世纪初,西方的探险家用暴力的手段从莫高窟带走了大量文物,也对莫高窟造成了破坏,比如1923年美国人华尔纳带了一队人马来了,他计划带回实物壁画,然后送回哈佛大学实验室,研究唐代壁画名家所使用的颜料成分和来源,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粘壁画,还盗走了几尊彩塑;上世纪20年代一些哥萨克士兵因为战争逃亡中国,被北洋政府收容在莫高窟里,他们不仅在洞里生火做饭,还刮走了墙上的金箔。敦煌被破坏的程度让社会各界都觉得有必要成立一个研究保护机构,一方面对敦煌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对敦煌学展开研究。
1944年元旦,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最早的研究敦煌学的专门机构,它标志着敦煌莫高窟400多年管理缺失的历史结束了,从法国回来的画家常书鸿担任首任所长。常书鸿是莫高窟第1代守护者的代表,也是我国莫高窟文化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1927年留学法国,在海外期间偶然看到了敦煌图册,顿时萌生了对莫高窟的向往,回国后常书鸿就开始参加研究所的筹备活动,在被任命为首任所长后,他举家迁居敦煌,并招募了一批年轻人,在荒凉寂寞的西北沙漠中,对破败不堪的石窟展开了保护和研究。一上任,常淑红就带领大家一起干体力活,清除了几百年来堆积在300多个洞窟内的沙子,拆除了洞窟中乱搭建的土炕、土灶,还为部分重点洞窟装了门,修建了土围墙,这些措施有效阻挡了人为破坏和偷盗,莫高窟得到了初步的保护。随后常书鸿带领大家临摹壁画和彩塑,短短几年就完成了第1批几百件临摹品。临摹是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文物的老化是必然的,临摹就好比是为文物做标本,让文物的面貌得以永久保存。有人可能会把临摹看得很简单,认为临摹不就是以样画葫芦,但其实要真正把敦煌原作的精气神画好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一尊佛像远看时慈眉善目微笑迎迎,但当近距离观察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他的面部五官各部分非常夸张,跟常人脸部线条是不一样的,所以临摹的时候就是要不断琢磨每一个线条的变化和内在结构比例,要把临摹作品画到在远处看时,即便一些细节已经看不清,但是还能让观众觉得生动传神,要画到这个地步,绝非一日之功。临摹非常枯燥,因为一点自由发挥都不能有,据说敦煌大师石伟香的第1次临摹就以失败告终,他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临摹了一个洞窟的几个局部,不自觉地用了油画技巧,临摹完了,他自己还挺满意的,可同事们认为这是西洋画的技巧,临摹出来的画有形无神。后来敦煌壁画的临摹大师段文杰总结出了不带想象成分完全忠于原作的临摹方法,邓文杰临摹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他琢磨出来的方法有三种:第1种客观临摹,就是按照壁画现有的残破情况完全如实的写生下来,这种模本可以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这种方法也是现在临摹工作的基本方法;第2种临摹方法是旧色完整临摹,与第1种客观临摹不同的地方在于旧色完整临摹是在壁画残破模糊的地方,在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有意识的另其恢复完整清晰,这样的临本可以让人不用再残破模糊的画面上寻找人物形象;第3种临摹方法是复原,就是要恢复原作清晰完整、色彩绚烂的本来面貌,这就需要通过研究古代艺术找出壁画的本来面貌,在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临摹,绝不能凭空想象,随意填补。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能用数字化技术复制东方壁画,但是前面说的三种临摹方法目前仍然被运用,因为经过画家细致观察和分析研究后临摹的版本可以更生动地表现壁画原作的精气神,这是科技所不能替代的。在常书鸿的带领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了敦煌文物临摹的黄金时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