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序言
我们可以把砂砾堆砌成任意形状,可以把积木拼接成任意模型,可以把黏土雕塑出任意形体,这些强可塑性是有什么造就的?如果我们撇开创造性与艺术系回溯本源,物体的这种性质只是一个微观的具体展现,再深入微观,一个基本单元的物质可以组合成更加复杂的宏观具体展现,这也造就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
如何来
道理很浅显,一个物体既然存在,那么他的存在就一定有迹可循,但这些放在微观世界中,却变得很难去下定义,突破肉眼可见的外形,突破设备可见的分子态,突破科学手段极限放大的粒子态,我们有没有可能发现更小的基本单元?有没有可能找到组成世界的最基本单元吗?是夸克吗?是上帝粒子吗?
方向的断层
绝望在耳边低语,常规思路以及无法触及更深层次的本源,怎么可以祈求用火焰扑灭火焰?设备以及本身是基本单元组成,我们怎么再用基本单元观察基本单元?基本单元绝对是无法捕捉与量化的,我们只能去理解,然后把他生成的更具体的积木拿来生产我们需要的东西
手段
磁场与力场为我们提供一线生机,让我们有机会可以认知到基本单元的存在,但也只是认知却不存在具象化
存在性
真像无从考究,我们只能从宏观角度一步步构造世界本源的基本模型来进行反向推理,说的通即是思维的胜利,说不通也是思路的延展,从基本单元出发,佐证宏观世界现象,我们先承认基本单元的存在性,是突破物质的存在,是无限接近零的存在
物质与空间
渔网网渔,却网不住砂砾,鱼是存在的,网是存在的,砂砾也是存在的,为什么只网住了鱼,因为网中有空隙,砂砾从空隙中划出,那空隙是存在的吗?怎么存在?这不是唯心,也不是哲理,就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空间的存在依托于物质被具象化,但却决定于观察者的视角,那观察者的视角是谁决定的,我们又回到了以火焰灭火的问题上
抽离与蜕变
到底是谁决定了谁?是因为物质的存在才有了空间感,还是有空间感我们意识到物质的存在?我们是笼中鸟,我们需要跳脱,思维在这一层发生转变与升华,开始转向,开始绽放,开始延展,哲学命题开始出现,人类文明起源于此亦不终于此,我们只探讨本源,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浏览我后续写的一些文章
存在的合理性
一张巨网,跨越二维平面,像水流,像空气,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存在我们周边,我们与这网都是基本单元构成,水乳交融,就像你在黄色乒乓球中放入一个红色乒乓球,如果你只闭上双眼,如何发现这个红色乒乓球?像我们观察尘埃,我们是基于基本单元的大粒子,我们认知的空间中分布的是基本单元,这又产生了一种可能性,基本单元到底是广义的基本单元即世界真正的组成,还是狭义的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单元?我们的终点是观察到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单元,到达这一步我们的科技已经会被锁死,因为使用的仪器设备乃至各种场力都是基于此基本单元,这已经突破了认知极限,以下产生的现象即解释还是只讨论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单元
不稳定性
我们的现在高端科学研究起点都是围绕一个话题,“极端的稳定”,即物体的极端静止与极端惰性,微观出发,假设基本单元存在唯一特性:饱和度,即趋于零却不存在等于零,存在上下浮动区间,我们把这具象化的理解为正和负,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个世界观
引力的诞生
基本单元趋向于饱和,但本身的不饱和度造就基本单元的相互叠加,相互吸引,再次造成了更大的不饱和,持续累加,宏观上产生引力,我并不是很赞同引力取决于质量,而是更赞同引力取决于结合体的饱和度,如果一个结合体饱和度趋近甚至为零,此结合体对其他不稳定构造体来说并不能补充自身饱和度,引力对其作用接近于零,但只要有一方不饱和的度极限大,另一方的饱和度的细小差值也会被无限放大,在另一方补充差值的过程中,会不断吸附另一方外部最不饱和的基本单元,造就第后方转向不饱和
环形运动
不饱和的结合体被空间中填充的基本单元挤压,体积越大接触面越多挤压越严重,而体积小的受到的挤压反而更小,第一个小结合体开始向不饱和的大结合体移动,大结合体亦在移动只是受到挤压力移动缓慢,相对较快的小结合体挤开空间中的基本单元,而刚挤会产生瞬间的空缺,造就大结合体正反分布的基本单元不对等,背面基本单元会想正面移动,这个过程在整个空间的压力下完成,大结合体在基本单元的移动中表面不饱和的地方会被少量带出,而基本单元的运动也会造就大结合体从更突出的地方产生宇宙第二个动力来源,空间中基本单元在这种作用下开始大范围移动,而大结合体本身也被推动发生旋转,而刚奔袭来的小结合体在第二个瞬间被空间中基本单元造成的力推动发生偏移,大结合体的不饱和缺口更大的面被在第二瞬间基本粒子的作用下发生偏移,第三瞬间小结合体追逐大结合体不饱和面,空间中基本单元在这个作用下加剧自身作用,更大作用力产生,宏观上宇宙中物体有呈现球体的趋势,并做自转与环形运动,宇宙产生动力并永不停歇
黑洞的绝唱
多个极不饱和结合体在空间概念不远的情况下相遇,造成的基本单元移动是巨量的,空隙无法被瞬间填平造就更小结合体接近初始结合体的高速通道,加剧作用发生,最后基本单元的不饱和被无限放大,造成作用的再次加剧,光通过小结合体的震动在我们眼中得以展现,而黑洞直接可以吸取基本粒子,破坏传递光的小结合体,但黑洞在高速旋转下各个面都趋于饱和,等饱和趋于零,时间无限漫长,但也会趋于零,这时不在吸收不饱和结合体,空间中基本粒子如潮水涌来,黑洞又处于极度饱和状态,压力不停加大,黑洞被压缩,内部结合体更加紧密,又分散成一个个相对饱和的小结合体不受束缚,如果引力由质量产生,这是无法解释的,引力是综合力,有一定的质量因素,而质量也是综合力,取决于结合体对基本单元的吸附即基本单元牵引结合体而称量仪器阻断在中间所受到的部分推力,黑洞被压缩的过程中内部各个小结合体也趋于饱和,饱和即不在受到作用力在空间中游荡,挤压不断进行,逃逸也不断进行,由于组成我们本宇宙的基本单元相同,我们可以观察到产物与过程,由大结合体饱和态,在挤压过程中分解为小结合体饱和态,黑洞在停止之时已经说明所有的内部已经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饱和,挤压过程中不断被分解,又化为基本单元或者小结合体的饱和形态
大湮灭
黑洞的饱和化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内宇宙环境相对稳定,在一个黑洞产生到饱和的过程中很难在遇到同量级的不饱和结合体,而外宇宙如果以同套理论印证,压力与外宇宙基本单元数量会是另一个梯度,当两个差不多不稳定量级的黑洞相遇,急速的移动加剧双方基本单元的争夺,两方各自单独作用,逆向旋转而压力不断让双方靠拢产生更大的不饱和,最后所有内部饱和结合体被打散在对方旋转的作用下又被高速甩出,甩出的结合体冲撞周围赶来的结合体与基本单元,这是爆炸,并不惊心动魄而是简单反应,爆炸中心产生一片绝对空白区域,而大部分基本粒子与结合体被撞飞出去,空白区域为内宇宙,而爆炸不及的区域称为外宇宙
新生
随着被撞飞的结合体越远,如同宏观上的炸弹爆炸,连环碰撞逐渐减少,空间中大结合体已经被清除,极致的速度加被甩出基本单元的接连推动,不停裹挟着路径上的一切,消失在外宇宙深处,而在爆炸稳定之后,爆炸之初被携带的大结合体为内宇宙打开一个更加稳定的环境,爆炸中心依旧在甩出基本单元,但速度已经稳定,未被冲撞到的小结合体开始被裹挟着送到内宇宙边际,这个过程漫长而又奇特
奇异世界
基本单元的冲刷使得内宇宙压力小于外宇宙,新的结合体在不饱和的情况下也难以被得到补充,以奇特的姿态游离在内宇宙,随着时间的推进却也趋于饱和,稳定的环境下造就了无限的可能,生物只是其中之一
悲歌
两个大结合体吸收的基本粒子是一定的,释放过程是不可逆的不中断的,爆炸的冲击也造成了内宇宙稳定到有再也没有足够的基本单元产生同等量级的释放与冲刷,当最后一颗基本单元被甩出,一切戛然而止,外宇宙的压力会裹挟一切摧毁内宇宙的所有,这已经不是相互牵引,而是彻头彻尾的撞击,在中心点会发生无数爆炸,内宇宙的破灭只会越来越快,爆炸中心产生巨大单个黑洞,最后再归于湮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