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教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作出理性决策的书。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会让我们“左右为难”,几乎每个人都有“选择综合征”。往往我们是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即便到最后匆忙做了一个决定,也往往是不理性的状态下的选择,因为它总是会让我们在最后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忽视决定的后果。这本书告诉我们做决策是讲究技术和程序的过程,它是一门技术,一门科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蒂芬·罗宾斯,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的博士,圣迭戈州立大学管理学的荣誉教授。
他一生都在研究决策科学,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权威。
他的著作曾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畅销600多万册,是数千所大学的教科书。
我们今天说的这本《做出好决定》,并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
相反,这本书是罗宾斯总结了千余项决策研究得出的精华。
他特地用轻松的语言写出了一本决策科普书。
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对决策形成基本认识,分析自己的决策风格,并了解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决策偏差和问题,从而有效的避免失误,做到理性决策。
第一部分 很多人患得患失,做不了决定,那是因为看不清
作出好决定的6个步骤:
a.识别和确定问题。清晰地了解现在的情况,明确自己做决策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b.确认决策标准。把和决策有关的要求和想法都提出来,好把自己的兴趣和价值目标加入到决策过程。
c.评估标准。认真思考,在众多标准中,到底哪些标准是最重要的?进行一个价值排序。
d.提出备选方案。根据已有的标准,提出那些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e.综合评分。按照标准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估。着重比较方案的优缺点。
f.选择综合得分最高的方案。
第二部分 作出好决定,你需要变得理性;变得理性之前,你需要认清自己
四种决策风格:
a.偏感性决策的人,应该多注意收集数据,了解客观事实。
b.对于那些偏理性抉择的人,应该试着设定边界,给出决策时间。
c.偏好高风险的人,应该考虑最坏的情况。
d.偏好低风险的人,应该思考决策目标,是要获得收益,还是避免损失。
第三部分 避开这些“坑”,让你的决策效率倍增
决策中常见偏差:(每个人做决定,都能讲出很多道理,如果你反对,他们可能还有更多想法来反驳。人们总是倾向于去寻找更多数据事实印证自己是对的,他们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吗?也有。但是很多人查找数据事实,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而是为了解释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a.选择性直觉。人们在思考的时候,只会注意那些与自己有关的观点。
就像鲁迅评价《红楼梦》,他说: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可见同一件事物,每个人都能形成不同的观点。
b.证实效应。人们决策时,习惯相信那些支持决策的信息,否定那些不支持的。
c.后视效应。简单说就是“事后诸葛亮。”
只是有的人在知道结果后,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错过了机会。实际上重来一次,我们可能还是选错。
这种后视偏差会阻碍我们学习经验。总觉得自己做错决定,是因为一些小失误。
综上,可以看出决策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主观因素。而主观因素中,过于自信是最常见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决策,可能第一时间就已经做出选择。
因此,会很积极地为自己找原因、做解释。当出现了问题,人们又变成事后诸葛亮,认为只是有一些小小的失误。
事实上,真正的决策还是需要完整的流程和开放的心态。
不然第一时间做了决定,再把整个决策程序作为一个合理化的程序,算不上好决定。
我们知道了过度自信是大多数灾难性决策的根源。
那么,人为什么会变得过度自信呢?究其原因,也许是思维定势在作怪。总想用固定的视角和过去的经验解决新问题。
书中给出了一个方法,叫做:“多角度立体思考的结构化思维”
所谓结构化思维,就是指我们要避免过度自信,不能从单一角度来看问题,而应该分析影响决策的各个因素,从多个角度立体化地分析问题。
第四部分 这些坏习惯,让你懂决策也难做决策
难做决策通常面临两个问题:
a.在做决策的时候出现拖延症,即拖延决策。
·拖延会让人陷入焦虑。
·习惯性的犹豫不决,很容易会引起内心的焦虑,让人难以承受,疲惫不堪。
b.存在情绪化决策的情况
·情绪化决策会让我们被感情冲昏头脑,以致于作出非理性的决策。
如何改掉这些坏习惯决策,有以下三大策略:
a.设立长远目标,避免陷入暂时的短期利益或情绪波动
b.抓住重点,把精力集中在人生的重大决策上
c.保持淡定,避免过度焦虑。
第五部分 想要走出“非理性”的困境,就要学会面对失败
如何扭转非理性决策的败局,以及如何面对决策失败
在一个非理性的决策中,我们已经损失了“沉没成本”了,就不要让它越滚越大了。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只有尽快脱身。放弃那些已经投入的成本。
把注意力放在将来,放在下一个决策。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止损。
不让过去的错误,惩罚将来的自己。
失败给予我们的最大教训,就是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Anna艳娜
2019年10月1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