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的固定思维有时候真可怕!别人说的是东,你偏偏往西想,重复几遍还不自知。所以慢下来,倾听,大脑重复一遍别人说的话,会不会更好了?
所有的侵略都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帜。
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这里的非,是必须的意思)必要的。
许多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人们总是固执的相信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这样会阻碍我们接受新事物。
“我懒得说” “难道他(她)自己不明白吗” “要是我就不会这么做”……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去处理问题,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也会把自己陷入一个死循环:等着他人明白(也许他人连应该明白什么事都不知道),自己纠结、气愤……。做出改变的“难”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头脑中假设,假设他人会怎样……,其实有时候这个会怎样并没有发生,当我们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见时,事情往往才会得到改变。如果你什么都不说或者不做,希望事情能得到解决,难道你是希望有奇迹或者魔法发生吗?
生气不要积分制,最后来个兑换大爆发!
要想改变现状,先从小事上微调。如果不好找能调的小事,那么也可以避开不好调的事情思路上考虑。
家长其实只是孩子生命中的陪伴者,有时候只是一个玩伴。
没有对错,只有效果。
人首先有爱自己的能力,才会有能力去爱其他人。也就是把爱散发出去。同理,人只有首先认同自己,能接受自己,才有可能去认同其他人,接受其他人。
大恩如大仇,大善即大恶!
不要把表扬的话说出批评的感觉。
认同你这个人,不认同你的这句话。不认同你这个人,也不认同你这句话。
人有千面,心有千变。
提高自己的认知,才有可能应对更多的情况。
学会自洽,不用过多指责自己,那也是一种内耗。
知乎上有则提问:你最喜欢和什么样的人相处?高赞回答是:似清风,如煦日,拂你衣上风尘,让你三冬暖,春不寒。一个人的情绪价值,就如煦日清风,滋养身边人的心田。
犯罪学里有句名言: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下扳机。
父母永远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
家长浅薄的已知,往往会限制儿女无限的未知。
与其用过去折磨自己,不如把握人生的主动权,主动去修复自身的问题。当你不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陷入重复的痛苦模式时,你会发现,这些创伤都是可以疗愈的。
孩子对你有好的感觉了,他(她)才愿意听你说的话,你们之间的关系才会好。对孩子好点,就像存钱样,一点一点的。孩子对你的好感会越来越多;反之,透支了孩子对你的好感,就像借贷一样,利滚利,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大。
先走(去世)的人快乐!爱惜了自己也等于爱惜了对方!
不要去关注孩子的态度,这样不会解决问题,只会让你对人。如果我们把关注力放到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帮助孩子,那么只会对事不对人。家长往往会说一些宏观和没用的话,并不能明确、细致的指出孩子的具体问题所在。
美国作家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一书中曾写道: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女性不仅是一个性别,更是一种处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