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讲的是本性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本性?就其字面意思而言,书中说是指我们从根本上来说是什么,就是最本质的自我。我们的存在基础。(精神是另外一种合适的表达)
本性和灵魂是不同的,我们存在的根本基础是本性,但是它采取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形式,这个是称其为灵魂。人格是灵魂的一个特殊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灵魂是由本性所构成的。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假如精神是水,灵魂就是某个特殊的湖泊或河流,人格就是其表面的波浪,或者河中冻结的冰块。
既然本性是最真实的自我,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体会到我们的本性和它所表现的方面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是由我们的人格来支配的。学会认识我们的人格,它就会变得越来越透明,从而就能更直接的去体会本性。
作者认为,九型人格学说,是心理和心灵之间的桥梁,没有心灵(灵性),心理学就不能够真正的解放我们,没有了心理学,灵性,就会导致夸大和幻觉,以及试图逃避现实。
再进一步讲,人格依靠本性来发展防御和弥补措施,这种发展从一出生的婴儿时代就开始了。书中写道:当我们还是新生儿的时候,长大成人是自然的,天生的需求,这些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不过,即使在最佳状况下,父母也不可能很好地满足我们所有的发展需求。举个例子:一个婴儿因为有活力而显示出幸福和快乐,可是他的母亲却情绪低沉,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快乐而感受到欣喜。结果就是:这个婴儿学会了压抑他的快乐,好让母亲不再觉得烦恼。另外一个婴儿也许会大声哭喊,或者以更强烈的举动来获取母亲的回应。可是无论孩子采用什么反应,他自己的快乐并没有被反映出来。
随着人的成长,生理机能和心理愈加“强大”,人格中的防御机制变得更有组织,会导致我们失去与“本性”的接触。人格变成了我们的身份来源。因此,理解了人格类型和其动力机制,就为我们重回“本性”提供了一种方法。
突然想到《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不严,师之惰…… (我们的老祖宗牛逼啊!)
“我们不等于我们的人格”——这是九型学说所能提供的最具改造性的洞见之一。当我们开始理解我们不等于我们的人格,也就等于开始意识到,我们是通过人格来展示自我。当我们不再认同并放弃固守我们的人格,奇迹就会发生:我们的本性就会自发的出现 ,改造我们。
放弃固守的人格不等于人格消失。要注意不要陷入另一个极端。当我们较少认同我们的人格时。它就会变与砍成我们整体中更小的那一部分。人格仍旧存在,不过,在人格之下会出现一种更为积极的智能、一种感性及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将人格用作一种工具,而非受其驱动。
基本恐惧和基本欲望:人格的机制是由每种类型的基本恐惧来驱动的。前面那个婴儿的举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每一种人格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基本恐惧,每一种基本恐惧都是对死亡和灭绝这种普遍存在的恐惧。我们有必要了解九种类型人格的基本恐惧。
基本欲望是为了抵消基本恐惧而出现的,是防御基本恐惧的一种方式。基本欲望就是我们相信的,能够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东西。好比我对自己说,“如果我有了某某(爱情、安全、宁静等)的话,一切都会变好”。也可以将基本欲望称作自我的目的,它告诉我们自己,自我一直在追寻的东西是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欲望,就觉得那是不应该甚至是邪恶的。这是错误的,基本欲望没有错。 基本欲望代表了合法的普遍的人类需求。但凡事都要讲个度。现实中也不乏追求基本欲望过度从而自我毁灭。总之, 我们要理解到,每一种人格类型都有可能在追求其基本欲望时被错误的引导或表现过分,不停歇的追寻同样的事物,使用同样的策略。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本章最后一节有段落说得很好,摘引如下:
无论过去如何 ,我们可以振作起来,相信即使孩童时期遭受的最惨痛的体验也不会损害和摧毁我们的本性。……无论我们早期经历是如何痛苦,我们的本性都不会受到伤害。我们的本性在等待展示的机会。非常准确的说,我们是在等待成为自己的机会。……我们总是害怕并抗拒向内心最为真实的东西敞开厦门。不过,当我们相信这个过程并投入其中时,我们的其实本性就会涌现。其结果就是真正的正直、爱、真诚、创造力、理解力、引导力、快乐、力量和平静,这些正在我们要求人格孜孜以求展现的品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