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篇个人原创。
感恩关注,欢迎转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4432747/cac16b0dfe2bf589.jpg)
最近在重读一些多年前写的文字,过程中出现了好几次“尴尬到用脚趾抠出两室一厅”的感觉。读着那些陌生又熟悉、甚至此刻都不愿承认是出自我手的文字,忍不住想:这真的是我当年一字一句亲手写出来的?这时我仿佛能听到在脑袋上方不远处自动冒出来一个声音:不然呢?
那些久远的文字,有的矫揉造作,有的酸腐可笑,有的故作深沉,有的无病呻吟……今天看来幼稚可笑的表达,却都是当初真情实感的记录,活生生,直挺挺,令我无法否认,无从抵赖。这时我忽然意识到如实记录原来并非全都是好处,它既能让你的高光时刻永久保存,也能让你的尴尬难堪无所遁形。
尴尬难堪之后,我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这的确就是我当初的水平,这的确就是当年真实的自己。
这种心态引发了我随后的思考。为什么内心会为曾经亲手写下的文字感到尴尬和羞愧呢?因为不肯接受过去的自己。为什么不愿接受过去的自己?因为那时的自己从思想、行为到文字上都显示出某种幼稚、笨拙、浅薄、偏狭,而这些都不是现在的我想象中自己曾经的样子。
不愿面对当时的文字,就是不愿面对当初那个初入人世依然步履蹒跚的自己。原本时光会给“过去”戴上厚厚的滤镜,“现在的我”觉得“当初的我”应该能做得更好也写得更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它斩钉截铁地告诉我,这只是我自以为是的幻觉,那不堪回首的一字一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让我想起许多电影导演都曾说过的一句话,他们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按照我的理解,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每部电影只要一上映之后,导演们自己总能发现其中仍有不足之处,如果还能给他们一次修改的机会,他们一定可以把最终版本修改得更好更接近完美——他们眼中的完美——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了。
其实写作也是一样。每篇文章写完发出去之后,作者总能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瑕疵。也许是一个词语的误用,也许是一个标点的偏差……如果还可以撤回修改,应该可以把它改得更好,但是大多数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虽然这并不如电影上映那么严格)。于是只能希冀在下一篇里尽量不犯相同的错误,并想方设法把它修改得更加完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面对过去自己能力不足带来的尴尬,比起视而不见和拒不接受,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坦然接受它。我坦然接受自己过去的笨拙和稚嫩,坦率承认这就是我当初的实际水平,于是因此而产生的尴尬和羞愧的情绪就自动减弱以至于消除了。接受自己曾经和现在的无能,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大方承认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傻X,才有可能避免在未来继续傻X。
无论过去有多差,先接受,然后再图改进,这让我想起即兴喜剧中的“Yes and”原则。这个原则的意思是说,无论上一个演员给出了多么荒谬荒诞的台词和剧情,下一位接戏的演员都必须首先说“yes”,先承认剧情的合理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接着想办法把这个剧情继续往前推进。
比如上一个演员说了一句“我这里有一把瓜子壳,送给你”,那么下一位接戏的演员就不能说“我不要”,这样剧情就无法继续推进了,相反他可以说“谢谢你,我正好可以用来剔牙”。虽然荒谬,但剧情就可以往前推进了,这就是“Yes and”原则。
仔细想想,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次命运安排的意料之外的惊喜或惊吓,都由不得我们拒绝,都是老天安排的一次考验。与其一直卡在剧情里迟迟不愿接受,还不如早点说一声“yes”,然后在“and”后面的所有可能性里竭尽所能️地推进剧情,让它尽量朝好的方向发展。
这些曾令我尴尬羞愧的文字清清楚楚地提醒我,自己并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写作者,于是最好趁早打消那些“出道即巅峰”的妄念,然后老老实实地继续朝着认定的道路一路写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这条孤独的写作之路上走得更远。毕竟过去和现在写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你能写成什么样子。
《如是我闻》
许多痛苦都源自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
——阿兰·徳波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