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无条件养育》的实践和总结。我认为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的一种理念。
除了已经更新完毕的《童年的秘密》
《不管教的勇气-跟阿德勒学育儿》读书笔记以外,大家还可以去读一读,国内奉行无条件养育原则的优秀书籍,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通往幸福的教育》《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有限责任家庭》等。
坐在电脑前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看到一条:【成长无忧】鼓励孩子背诵儿歌的信息,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
儿歌没有错,但鼓励大多会变成威逼利诱,而背诵更是可能成为压垮孩子的其中一棵稻草;
-
不是不要记忆,但机械的背诵,摧残的是孩子对于韵律美的兴趣;
-
最重要的是,这条信息透露着如今教育的功利:处处都要有能看得见的结果,于是为了目标的达成,我们实施了许多教育“手段”,以期“开发心智”、“发展语言”、“培养习惯”...
如果孩子是一件流水线商品,把我们期待的添加进去就好,但孩子大概更像益生菌,需要适宜的环境,需要时间,可以说就是耐心外加爱心。
这个爱是无条件的爱。也是本文的中心主旨:给予孩子无条件养育的生活环境。
无条件不代表孩子无论想做什么都可以(但也不要把这句话拿来做控制孩子的借口),只代表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给予孩子应得的爱。
我是如何从“克制”的有条件中转变的呢?
1,自由才能发展
从过年期间就一直放任小小房子看电视,甚至后来主动让他玩游戏。也算是在老家过年现状下的因势利导:孩子之间的影响,亲戚朋友的教育观念模糊等因素,促成了这次转变。
当他在所有人都睡了,还守在客厅看电视到11-12点,我心中也比较淡然,同时有心力跟房先森沟通。因我非常清晰这么做的原因。
即便如此,中间也会有焦虑不安的时候,例如从老家回到自己家最初的两天,没有突然的“戒断”,也没有任何的批评和指责,但看到开学一日日逼近,小小房子的作业还没做多少,我心中也有紧张和恐惧,主要针对老师可能的反应和措施。
其实我有的是办法不让他看电视玩游戏,但深究起来都是“控制”。
既然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自律自觉的孩子,就要给他更多的自主掌控感,有足够的自由,才有机会发展这个能力。
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成年后才形成自律的体会,让我对他有更多同情,也因此有了更多理解和耐心。
两天之后,让他感受到妈妈真的信任他,不是说说而已。有了这个基础,再去跟他表达:妈妈通过学习意识到这些也不过是休闲娱乐的方式,所以不再抗拒,并且相信他可以处理好。
这句话重点在“学习改变了妈妈的思想,让他有了更多自由”,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是个好东西,即便他没有这个明确的认识。
这期间,一旦我开始焦虑,就迅速回顾这么做的初心,当这种焦虑我自己没办法疏解的时候,就迅速去找相关的书籍。每当我看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园园以学期甚至以年为单位,玩游戏看电视的时候,觉得自己这实在太小儿科,这才哪跟哪儿。
2,一时的着迷绝不代表沉迷
回来一周后。找了一个时机,询问他这些天的感受,让他回想起妈妈是真的相信他,跟他重提:玩归玩,看归看,生活其他的部分不能受影响,主要表达了对他健康方面的期望,如吃和睡。
期间也很多次想提他的作业。但根据我对他的观察,很多事情他都记得,作业也不例外。所以略过,不是做作业不重要,而是表达:作业与其他生活中的元素一样需要关注,但没特别到凌驾一切。通过后来他自己的叙述,说明他也是记得这件事的。
所以我不再提什么时候做作业,同时做好老师找我的心理准备,也不失时机向他传递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范围,帮他建构对学习的感知,但不期待他因此有大的改变。相信种子种下,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可以感到小小房子的身体明显放松了。如果我们有所觉察,对孩子随时准备反抗的紧绷的状态一定有感受。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秉承着无条件养育的原则,由此做出了一些反应,小小房子也并没有沉迷的迹象,依然对世界其他方面保持兴趣。
一时的着迷绝不代表沉迷。就像我们自己偶尔也会追剧、看小说到天亮一样。
一旦小题大做,过于担忧焦虑,反而会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加难以自拔:因为我们阻断了他与自己内在的连接,于是拉长了他自我调整的时间。
真正打心底相信他,没有威胁、没有愤怒,预想中小小房子无节制地看电视、玩游戏的情况没有出现。
回到家的第2天,料想他可能要凌晨两三点钟才能睡觉,结果10:30已经关上电视。前一天我把路由器时间限制给关掉了,当晚他看到2点20左右,后来听他说在等待电视无法联网,结果左等右等电视还在播...就不等了,睡觉!
从老家回来后的这一周,他每天还是会看很长时间的电视,大部分时间在下午到晚上,我能感受到:少了在这方面千方百计的对抗和钻空子,他越来越懂得聆听自己身体的声音,会在看电视的间隙跳跳绳(自己的主意),一样会一起读书~
这才是自律的开始。也是一个有着着迷兴趣的人的正常反应。
又过了两天,我反应过来,要像往常一样带孩子出去玩、带孩子读书、带孩子运动...创造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
我不能期待一个痴迷在自己感兴趣事上的人,还能想起其他,这是人性。能做的是理解和积极作为。
这里面有一个全然自我负责的心态,非常重要:我能够做些什么?而不是指责抱怨。期待别人做些什么来满足我们,这是一种托付心态,是把精神寄托在别人身上的表现,就没有独立可言。
当觉得自己非得做些什么的时候,我会在他要求我带他买奥特曼卡片时,选择步行,来回1-2小时,再回来看电视的时候,就更放松。
我会跟他说:妈妈好喜欢跟你一起读书,想跟你读会儿书可以吗?如果他同意当然最好,如果不同意也尊重他。
我还会提议一起去野餐,从他晶亮的眼神中,你可以看到他保持着对真实世界的兴趣,就更放心。
...
3,“有条件”减少,“发展”开始
无论何时,不要总想着养育的目标,而要在当时当下都理解孩子,给他无条件的爱,相信孩子内在发展的天性。它能解决孩子成长中绝大部分问题。
小小房子7周多了,有一件事还是常常让我困扰:偶尔拉臭臭让我给他擦屁股。
以前,我总觉得他这么大了,完全可以自己做得到,拒绝又怕增加他总被拒绝的无助感,于是约定拉肚子的时候可以帮他,于是他就在自己不想擦的时候,千方百计说服我...
后来我对他说:宝贝你长大了,擦屁股这件事自己完成可以做得到,所以如果你是不想做,妈妈来帮你并不是爱你,但如果只是想用它证明妈妈对你的爱,大可不用这么做,无论妈妈是否帮你擦都不影响妈妈对你的爱,所以之后你自己判断,如果你真的希望以此感受妈妈对你的爱,你可以喊我。
这样的小事中,他渐渐感受到妈妈对他有条件爱的减少,他开始展现更多为自己负责的行为。
我也明显感受到,这十来天我与小小房子的关系更进了一步,不仅仅是血缘和母子之间的牵绊,以及儿童对父母天然的情感,更多是他在心理上亲近我的意愿度高了。
一个受天性支配,一个受自体情感支配。前者随着孩子的成长,对父母依赖性的需求降低,自然出现亲子关系的疏远;后者饱含着孩子对家长的爱,因出生后始终不受损害,一并延续了下来(即便中途有间断,但只要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就能连接到那份爱,这是天性的强大)。
当然,小小房子能够更快的表现出自律,与这些年我或多或少的示范,以及事先的引导有些关系。
而在这些年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恐怕让他提前熟悉规则这一点,目前还有些用,在“放任”他看电视玩游戏期间,提出规则,不至于让他有过激反应。
以往的养育“手段”,有对的,有错的,但由于思想认知的偏颇,方法也显得机械,一旦涉及原则或本质,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虽然很遗憾在0-6岁的关键期,我没做到无条件养育,但依然很感谢在小小房子一年级,我就能深刻意识去努力做到对他的理解和无条件的爱。
最后,我想说,社会日新月异,可能仅隔一年,孩子们面对的环境就完全不同了,所以绝不可以照搬别人的育儿方法,秉承着无条件养育的原则去感受: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甚至自己去创造,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要知道,认知不够时,心态没有摆正,方法不但没用,还可能让我们真正转变时,孩子已产生“免疫力”。
除了育儿,通过对孩子的理解,我对房先森的理解也更多了,能从自己身上找到更多我能做的~毕竟两个心智没成熟的人,也都是“孩子”,一通百通。
无条件养育金句摘录见下篇,希望小小房子的事例以及摘录的内容,能够对阅读的您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