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懂腾讯

读懂腾讯

作者: 邂逅哆啦A梦 | 来源:发表于2017-02-06 14:27 被阅读30次

    吴晓波的《腾讯传》让我颠覆了马化腾和腾讯公司的印象。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认为腾讯就是靠山寨其他人的成果起家的。没错,根据这本书所介绍,连QQ秀也是抄的韩国某网站。但是,他们不仅仅是抄而已,如果只是照搬,为什么那些被腾讯抄的软件项目会慢慢地被人遗忘?

    我在书中读到腾讯人的一种精神,实事求是,坚持的精神。


    QQ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互联网的崛起是依靠门户网站逐渐壮大的,但是腾讯的起步不是靠门户网站,而是靠着现在那款家喻户晓的软件发展起来的。

    马化腾是做寻呼机业务出身,他看到了国外名为ICQ的软件可以用于寻呼机业务的点点前景。因为国情的原因,ICQ在国外并没有受到重视,当时国内虽然已经有几个公司做了汉化,但对他们来说好像也只是拿来练手的项目。

    马化腾原本以为他再介入为时已晚,没想到其他公司给了他机会,他的团队汉化ICQ的同时,又对软件本身进行了优化以及本土改造,以适应中国人的需要和服务器的性能。OICQ软件一经推出,注册OICQ的人数就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注册用户就超过了一亿。

    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了大量用户群体干什么都能成,但在当时却不是这样。虽然用户与日俱增,腾讯却经历了几次危机,对方公司想收购,想让马化腾出让股权,但马化腾的坚持,让腾讯活了下来。

    不得不承认腾讯公司的想法很具有前瞻性,在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相对独立,甚至产品的开发都不需要上级领导的认可,诸如QQ空间,微信这些都是各部门自行研发的,这样的公司管理在当时只此一家。而且,在2000年腾讯就把QQ定位为“移动互联时代的通信工具”,“很显然,这是一个超前了至少10年的‘自我期许’。”

    我对当时国家垄断企业的横行霸道愤怒不已。为了分一杯羹,2005年7月,信息产业部下发通知,明确规定:“除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能够在部分地区进行电脑到电话(PC to Phone)方式的网络电话商用试验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从事这项业务。”之后几大运营商开始推出自己品牌的通讯软件。

    如果没有诸如此类的所谓“政策”和强制打压,微信业务会提前7年出现,而且,也许会是网易拔得头筹。看到这里,我有些哀其不幸。

    不过也正因为腾讯最初的“低调”和“不愠不火”,使得微软轻视了腾讯,微软对MSN中国市场的不重视以及错误的决策,让腾讯在艰难困境中有了喘息的机会,一跃翻身,并把MSN中国市场的负责人招为己用,从此MSN机会不再。

    只能说腾讯在成为巨头前最艰难的时期过去了,之后腾讯还将遭遇大的灾难。


    QQ的游戏

    腾讯又相继推出各种钻石会员,而“QQ农场”的“收购”则引领了一场全民种菜偷菜的热潮。

    腾讯从来没有对外公布《QQ农场》的流量数据。
    “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也许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会被打破。”

    腾讯手握庞大的用户资源,可以轻而易举将其对手击败。在之后的每一次竞争,腾讯再几乎没有失败过,对用户群体精准的需求定位,引进相对应的娱乐资源。在我看来,只要是时下稍热门的娱乐动向,不管是大型游戏还是休闲游戏,或是跟身份标识有关的项目,只要腾讯引进了,就能引爆潮流。

    腾讯对联众的击杀就完全不同了,腾讯强悍的战斗力,以及任宇昕团队对流量和用户资源的天才般的使用,引起了整个互联网业界的震惊,几乎每一个人都开始思考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哪一天,腾讯以同样的战术进入我的疆域,我能否抵抗?
    2006年6月,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对此进行了描述:“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3Q大战

    腾讯压根没料到自己的抄袭作风所导致的四面树敌会带来一场互联网的腥风血雨,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3Q大战。

    对腾讯的不满,归结为三宗罪:“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

    虽然腾讯将360告上法庭并最终获得胜诉,但腾讯所面对的舆论质疑却不可忽视,甚至对腾讯是巨大的打击;尤其是对于马化腾本人,作为产品经理,这些质疑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

    后来发生的种种变化将证明,在腾讯史上,3Q大战的确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马化腾的性格,他开始重新思考腾讯的平台策略以及公共属性,在外部沟通上,他也渐渐变得柔软和开放。

    在战争之后腾讯的12周年庆典那天,马化腾写下的那封名为“打开未来之门”的邮件,让我看到了他作为腾讯元老的大局观,站在他的立场上想这个问题,我不得不为之折服。

    也许有人认为,腾讯公司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挑战。但我想说的是,真正的危机从来不会从外部袭来。……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过去,我们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但是现在,我们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

    微信

    09年左右开启的疯狂互联网时代讲求的是迅速。新浪微博悄然而生而迅速壮大让腾讯措手不及,即便是拥有庞大用户资源的腾讯也没能在微博领域分一杯羹。仅仅比新浪晚了八个月的腾讯微博,在马化腾本人动用了身边人脉资源的情况下也只能以夭折告终。

    人们都在思考或是观望,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与微博分庭抗礼。这时,一直默默无闻的邮件产品经理张小龙成了腾讯的英雄。

    他对产品的极简理念,追求用户至上的客户体验,开发了微信软件,并击败了同期的米聊,一举成名。其后QQ的用户导入,公众号的设计,微信支付平台的搭建,让微信日渐成为人们手机中不可或缺的应用软件;抢红包活动甚至成了新年狂欢的一种新的形式。

    其后,腾讯与阿里巴巴开展了一连串疯狂的并购,“经过这一轮的封杀与合纵连横,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从群雄并立的春秋时代进入了寡头统治的战国时代,甚至可以说,进入了以腾讯和阿里为盟主的G2时代。”


    手机QQ

    与此同时,手机QQ也在寻找新的机遇。分类的空间相册,各种直播平台,影视,动漫,阅读等等功能的设计,手机QQ从内容承载和娱乐社交两方面下手,随后又加入教育,场景话通信,让手机QQ与微信的关系越来越明朗。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这样描述: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结尾

    马化腾在致合作伙伴的信中所列出的7个“灰度”概念,让我对他的做事风格更为敬佩。

    没有任何人和企业的成功得之于偶然或者是纯粹的运气。为什么这本书颠覆了我对腾讯的印象?因为我一直认为腾讯就是抄抄抄,四处抄袭其他企业趋于上升期的产品,但是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把抄袭做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我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的一种方式吧。

    互联网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明年,下个月,明天,甚至下一秒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懂腾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hh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