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入职了一份电话销售的工作,8月底离职,干了整整5个月,这是我时隔7年之久,再次迈入销售行业。
我第一次干销售工作,是刚毕业那年。
本来没打算干销售, 应聘的是行政岗,没想到在前台待了3天,就被“忽悠”着出去跑业务,干了销售。
当时的销售模式是面销,陌生拜访的形式,规划好一片区域,一组三四个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全天户外作业。
而且经常出差,短短半年,我就去过陕西安康,甘肃天水,宁夏固原、中卫,湖北武汉、十堰、赤壁,湖南汨罗、岳阳,四川泸州和重庆等十多个地方。
公司还不报销差旅费,为了省钱,我们找的房子标准都不超过200块,男女生各一间房,有时人多了,还要拼床。
没有双休,工资低,经常出差,极不稳定,我竟然坚持干了7个月。
现在想想,特别怀念当初那个简单的自己,怀念当时真性情的同事们,怀念当年遇到的信任我、给予过我温暖的陌生人。
虽然那份工作给了我一次 “见众生、见世界”,闯荡历练的机会,却也让我从此对销售工作有了芥蒂,离职后就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干销售了,但今年年初,机缘巧合下,和一位做职业规划的自媒体朋友聊了近况,她鼓励我去做销售。
并且建议我做家庭教育方面的销售,这样能接触到很多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和真正需求,同时也能反哺我的副业。
最关键的一点,干销售薪资高,可以说多劳多得,没有上限,月入过万都是极有可能的。
经过一番权衡后,我最终克服心理恐惧,决定重操旧业,再次踏入销售行业。
有了上次干销售的经验,加之这几年工作的教训,我决定找一份
周末双休、法定节假日照常休、缴纳社保、不用到处跑的销售工作,面试了好几个后,终于被某知名品牌的早教公司录取了。
说是知名,因为它入驻中国市场已经十五六年了,大众认可度还可以,我以前还听过这个品牌,说是早教公司,又不算是真正的早教,因为是这个品牌旗下的一个当地经销商,纯销售性质的一个公司。
真正有机会接触到早教知识,也就是入职培训的第一周。
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专业是做汉语言教育的,培训内容设计的比较正规,风格也很幽默,能启发我们这些做了宝妈的人,结合自己孩子当时的特点,带入到产品推介中,我们当时入职的7个宝妈,几乎都是被她的培训吸引,最终留下来的。
有两个宝妈,经过她的培训推介后,当即就决定要购买公司的产品给自己孩子呢。
第二周培训的是销售话术,另外一个同事培训的。
期间赶上了清明节,家里为李先生奶奶重新举办丧葬仪式,去年因为疫情,没有举办。
为了不落下培训进度,我在之前的一个周末回家待了两天,周一正常上班,清明节当天没有再回家了。也是凑巧,今年的清明节就放一天假,回去也不太方便。
这是我第一次因为家里有正事儿,主动决定不请假的,对我这样一个将生活看得比工作还重的人来说,可见我当时多么重视这份工作,看重这次机会呀!
可惜,我空前高涨的工作热情,对高薪资的满怀憧憬和热切期望,在入组打电话的两周后就被浇灭了。
虽然只是试用期,对我们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我们也算接触到了电话销售这一行的内幕了。
一天要打100多个电话,10个里面有7个都是秒挂,一听介绍,有的人二话不说就挂掉了,态度好点的,会客气一点,说忙着呢,真正有耐心听你讲产品的,不超过3个。
而且公司的薪资并没有当初培训时,讲的那样好,我们几个不同部门的新人,旁敲侧击,从老人(来的时间比较久的同事)那了解到了真实情况,一汇总后感觉越来越离谱,培训时就是给我们画大饼呢,别说月入过万了,销冠一个月才七八千,我们刚来的新人,怎么可能月入过万呢!
五一放假前一周,和我同入组的另一个新人,提出了离职,当天就办手续走人了。
本来我们是一起和部门主管提的,没想到主管最后同意她离职,却单独把我留下,做了好长时间的思想工作。
我这个人比较实诚,一看人家领导对我都掏心窝了,说什么比较看好我,我发的朋友圈素材那么好,这才刚开始,再坚持两三个月,结果肯定不一样,不要试都没试,就想放弃,就把什么顾虑和想法都全盘托出了。
主管一听我说薪资,马上说已经跟公司高层反映过了,他们正在研究,过段时间会出台新的薪资政策,让我再看看,还说跟着她最长的人,都7年了,她在这个公司已经10年了,她们都能坚持下来,肯定有坚持下来的理由,我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呢?
就这样,我居然被说动了,又待了几个月。
后来,新的薪资制度在两个月后终于出台了,但结果也没好到哪儿去,对我而言,还是看不到月入过万的希望。
后面因为失去了刚开始的热情和憧憬,也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客户,尤其那些难说话、比较刁钻的客户,非得在政策之外多要几个玩具礼物,或想要别的礼物。
我向来不喜欢这些灰色操作,也不想因为要多出几单,就违背原则,好多意向客户就这样流失了。
6·18大促那阵,有两三个客户我跟进了好久,意向特别强烈,已经到了出单环节,有一个甚至把个人信息都发来了,到转账的临门一脚时,说要再和某宝、某东的活动比较一下,最终也没在我这儿下单。
虽然我很懊恼,但也无力回天。
即使我后来被迫妥协,承诺可以在政策之外多送几个玩具礼物,也没有挽回另外几个客户。
我们属于线上销售部门,在线下还有实体专柜。
有的家长不大相信,通过一通电话,加个微信,再聊上几句,把信息一发,再付个大几千,就能安排下单了。
意向稍微强一些的,要么表示去线下专柜再了解了解,要么在微信上和我聊了很久,甚至经过朋友圈“洗礼”后,最终还是选择在线下专柜下单。
我们部门有几个老人,在业绩群里发现过好几次,专柜同事晒的成交单,是自己跟了很久的意向客户。
到后来,由于“狼多肉少”,公司制度不明确,不仅有线下专柜和我们竞争,还有客服部和续订部也和我们电销部“抢”客户了。
因为他们每个部门,除了本部门的任务外,也肩负着出新单的任务,甚至任务分配极其不合理,出新单的比例超过了本部门原本该承担的任务比例。
我们同批来的8个人,刚好被平均分配在了公司的4个部门,每个部门2个人,我们交流时,每个部门的“内幕”都可以掌握,就觉得越来越离谱。
比如:我们以为的客服部,就是专门解决客户售后问题或售前答疑解惑的,但这个公司不一样,客服部还承担着出新单的任务,甚至超过了售后工作的比重。
续订部本来是最好出单的一个部门,我们同批来的一个姐姐,第一个月就出了30多单,但薪资却是按续订率来算的,拿到手的工资比预计的少很多,那个姐姐第2个月就离职了。
我们刚入职发现的这些公司弊端,没有在薪资制度改革后有所改善,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促活动的加剧,越来越突出,甚至后来我转正后,有些我没发现的问题,老人们谈论时,也不避讳我了,我知道的也就更多了。
当然,我所指的问题,只是我作为一个打工人,从我自身关切的利益角度出发(比如薪资),看到的问题,并不是说这个行业真的有什么原则上的大问题。
试用期期间,我们到点就下班了,没有通时要求,转正的业绩要求也很低,比较容易达到。
然而,转正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不仅有了通时要求,有时还要加班,甚至后来,所谓的双休都变成单休了,周六还要加班一天。
前面我也说过了,打出去的电话,秒挂的特别多,要求一天通时2小时,一天至少就要拨打200多通电话,甚至300个。
我状态好的时候,6点下班,能打个1小时40分钟或50分钟,状态不好时,才能打1小时30分钟,所以,后来加班打通时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为了不再加班,我也被迫给之前的老客户打回访,争取多说上几句话,用拖延时间来增加通时,遇上比较健谈,态度好的家长,不为了出单,就单纯和她闲聊,多一分钟是一分钟,甚至还给李先生、堂妹打电话,提前跟他们说好,聊个七八分钟的长通时。
《混合信号》这本书中讲到:如果你注重质量,就绝对不要只激励数量。你在设置一个数量激励指标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它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然后增加一个辅助的激励维度,来确保质量。
公司为了追求成交质量,设置了考核通时这个数量指标,没想到却产生了投机倒把、浑水摸鱼的副作用。不知道他们现在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网易数读团队之前做了个研究,结论是,现在应届生倾向度最低的岗位,就是销售。
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所有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占比最多的岗位,是销售顾问,高达24.2%。占比第二多的岗位,是房地产交易,占比8.1%,也跟销售相关。还有销售管理岗,占比1.4%。
也就是说,跟销售相关的岗位,占了整体招聘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应届生平均每看到三个招聘岗位,就有一个是销售。
根据前几年人社部发布的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排在第一名的,就是销售。
专门做高等教育数据管理的麦可思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应届生里,薪资增长最快的工作之一,就是销售。换句话说,只要你能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下来,收入还是不错的。
但大多数人没有办法坚持到收入还不错的这个阶段,就提前出局了。
因为销售这份工作,掌控感太低。能不能把东西卖出去,很大程度上不可控,而收入又跟业绩直接挂钩。说白了,就是这份工作,太难干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销售和专业的关联度太低。也就是,一旦你当了销售,就意味着,你原来学的专业,很可能派不上用场了。
刚毕业那年,误打误撞,干了小半年面销,也正是因为有这份工作的经历,我再次选择销售行业时,面试没有那么难。
原来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算数的,哪怕是误入的。
虽然越来越难,钱没挣多少,时不时就有想放弃的念头,但还是很感谢坚持到今天的自己,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