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集
一 哪些内存需要回收
引用计数算法(Reference Counting)虽然占用了一些额外的内存空间来进行计数,但它的原理简单,判定效率也很高。但这个看似简单的算法有很多例外情况要考虑,譬如单纯的引用计数就很难解决对象之间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
主流的可达性分析算法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一系列称为“GC Roots”的根对象作为起始节点集,从这些节点开始,根据引用关系向下搜索,搜索过程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Reference Chain),如果某个对象到GC Roots间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或者用图论的话来说就是从GC Roots到这个对象不可达时,则证明此对象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可作为GC Roots的对象包括以下几种:
在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譬如各个线程被调用的方法堆栈中使用到的参数、局部变量、临时变量等。
在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譬如Java类的引用类型静态变量。
在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譬如字符串常量池(String Table)里的引用。
在本地方法栈中JNI(即通常所说的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Java虚拟机内部的引用,如基本数据类型对应的Class对象,一些常驻的异常对象(比如NullPointExcepiton、OutOfMemoryError)等,还有系统类加载器。
所有被同步锁(synchronized关键字)持有的对象。
反映Java虚拟机内部情况的JMXBean、JVMTI中注册的回调、本地代码缓存等。
引用分为强引用(Strongly Re-ference)、软引用(Soft Reference)、弱引用(Weak Reference)和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4种,这4种引用强度依次逐渐减弱。
·强引用是最传统的“引用”的定义,是指在程序代码之中普遍存在的引用赋值,无论任何情况下,只要强引用关系还存在,垃圾收集器就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 SoftReference类来实现软引用。只被软引用关联着的对象,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异常前,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之中进行第二次回收,如果这次回收还没有足够的内存,才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
·WeakReference类来实现弱引用。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为止。当垃圾收集器开始工作,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
·PhantomReference类来实现虚引用。它是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一个对象是否有虚引用的存在,完全不会对其生存时间构成影响,也无法通过虚引用来取得一个对象实例。为一个对象设置虚引用关联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能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
finalize()方法
即使在可达性分析算法中判定为不可达的对象,也不是“非死不可”的,要真正宣告一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过程:如果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那它将会被第一次标记,随后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假如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或者finalize()方法已经被虚拟机调用过,那么虚拟机将这两种情况都视为“没有必要执行”。
回收方法区
方法区的垃圾收集主要回收两部分内容:废弃的常量和不再使用的类型。
废弃的常量
已经没有任何字符串对象引用常量池中的字符串常量,且虚拟机中也没有其他地方引用这个字面量。则可以回收。
不再使用的类型
·该类所有的实例都已经被回收,也就是Java堆中不存在该类及其任何派生子类的实例。
·加载该类的类加载器已经被回收,这个条件除非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可替换类加载器的场景,如OSGi、JSP的重加载等,否则通常是很难达成的。
·该类对应的java.lang.Class对象没有在任何地方被引用,无法在任何地方通过反射访问该类的方法。
Java虚拟机被允许对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无用类进行回收,这里说的仅仅是“被允许”,而并不是和对象一样,没有引用了就必然会回收。
二 垃圾收集算法
商业虚拟机的垃圾收集器,大多数都遵循了“分代收集”的理论进行设计,分代收集名为理论,实质是一套符合大多数程序运行实际情况的经验法则,它建立在两个分代假说之上:
1)弱分代假说:绝大多数对象都是朝生夕灭的。
如果一个区域中大多数对象都是朝生夕灭,难以熬过垃圾收集过程的话,那么把它们集中放在一起,每次回收时只关注如何保留少量存活而不是去标记那些大量将要被回收的对象,就能以较低代价回收到大量的空间。
2)强分代假说:熬过越多次垃圾收集过程的对象就越难以消亡。
如果剩下的都是难以消亡的对象,那把它们集中放在一块,虚拟机便可以使用较低的频率来回收这个区域,这就同时兼顾了垃圾收集的时间开销和内存的空间有效利用。
3)跨代引用假说:跨代引用相对于同代引用来说仅占极少数。
存在互相引用关系的两个对象,是应该倾向于同时生存或者同时消亡的。
依据这条假说,就不应再为了少量的跨代引用去扫描整个老年代,也不必浪费空间专门记录每一个对象是否存在及存在哪些跨代引用,只需在新生代上建立一个全局的数据结构(该结构被称为“记忆集”,Remembered Set),这个结构把老年代划分成若干小块,标识出老年代的哪一块内存会存在跨代引用。此后当发生Minor GC时,只有包含了跨代引用的小块内存里的对象才会被加入到GC Roots进行扫描。
标记-清除算法
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掉所有被标记的对象,也可以反过来,标记存活的对象,统一回收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
标记-复制算法
原始的复制算法是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
新生代中的对象有98%熬不过第一轮收集。因此并不需要按照1∶1的比例来划分新生代的内存空间。具体做法是把新生代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空间,每次分配内存只使用Eden和其中一块Survivor。发生垃圾搜集时,将Eden和Survivor中仍然存活的对象一次性复制到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上,然后直接清理掉Eden和已用过的那块Survivor空间。
HotSpot虚拟机默认Eden和Survivor的大小比例是8∶1,没有办法保证每次回收都只有不多于10%的对象存活,因此还有一个充当罕见情况的“逃生门”的安全设计,当Survivor空间不足以容纳一次Minor GC之后存活的对象时,就需要依赖其他内存区域(大多就是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Handle Promotion)。
标记-整理算法
老年代一般不选用标记-复制算法。“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其中的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内存空间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边界以外的内存。
从垃圾收集的停顿时间来看,不移动对象停顿时间会更短,甚至可以不需要停顿,但是从整个程序的吞吐量来看,移动对象会更划算。
HotSpot虚拟机里面关注吞吐量的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整理算法的,而关注延迟的CMS收集器则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的,这也从侧面印证这点。
三 算法细节
根节点枚举
迄今为止,所有收集器在根节点枚举这一步骤时都是必须暂停用户线程的,毫无疑问根节点枚举与整理内存碎片一样会面临相似的“Stop The World”的困扰。
现在可达性分析算法耗时最长的查找引用链的过程已经可以做到与用户线程一起并发,但根节点枚举始终还是必须在一个能保障一致性的快照中才得以进行。
根节点枚举并不需要一个不漏地检查完所有执行上下文和全局的引用位置,而是使用一组称为OopMap的数据结构来直接得到哪些地方存放着对象引用的,从而快速准确地完成GC Roots枚举。
安全点
HotSpot没有为每条指令都生成OopMap,只是在“特定的位置”记录了这些信息,这些位置被称为安全点(Safepoint)。
有了安全点的设定,也就决定了用户程序执行时并非在代码指令流的任意位置都能够停顿下来开始垃圾收集,而是强制要求必须执行到达安全点后才能够暂停。
安全点位置的选取基本上是以“是否具有让程序长时间执行的特征”为标准进行选定的;
垃圾收集发生时,如何让所有线程都跑到最近的安全点,然后停顿下来?
——主动式中断的思想是当垃圾收集需要中断线程的时候,不直接对线程操作,仅仅简单地设置一个标志位,各个线程执行过程时会不停地主动去轮询这个标志,一旦发现中断标志为真时就自己在最近的安全点上主动中断挂起。
HotSpot使用内存保护陷阱的方式,把轮询操作精简至只有一条汇编指令的程度,足够高效。
安全区域
使用安全点来解决如何停顿用户线程,让虚拟机进入垃圾回收状态,其实有一个bug。
安全点机制保证了线程执行时,可主动进入垃圾收集过程的安全点。但是,线程“不执行”的时候呢?
典型的场景便是用户线程处于Sleep状态或者Blocked状态,这时候线程无法响应虚拟机的中断请求,不能再走到安全的地方去中断挂起自己,虚拟机也显然不可能持续等待线程重新被激活分配处理器时间。
安全区域是指能够确保在某一段代码片段之中,引用关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个区域中任意地方开始垃圾收集都是安全的。可以把安全区域看作被扩展拉伸了的安全点。
当用户线程执行到安全区域里面的代码时,首先会标识自己已经进入了安全区域,当这段时间里虚拟机要发起垃圾收集时就不必去管这些已声明自己在安全区域内的线程了。
当线程要离开安全区域时,它要检查虚拟机是否已经完成了根节点枚举(或者垃圾收集过程中其他需要暂停用户线程的阶段),如果完成了,那线程就当作没事发生过,继续执行;否则它就必须一直等待,直到收到可以离开安全区域的信号为止。
记忆集与卡表
记忆集是一种用于记录从非收集区域指向收集区域的指针集合的抽象数据结构。
用“卡表”(Card Table)的方式去实现记忆集,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记忆集实现形式。
(之所以叫卡表,是因为卡精度的概念:每个记录精确到一块内存区域,该区域内有对象含有跨代指针。)
卡表最简单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字节数组,而HotSpot虚拟机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字节数组的每一个元素都对应着其标识的内存区域中一块特定大小的内存块,这个内存块被称作“卡页”(Card Page)。HotSpot中使用的卡页大小是512字节。那如果卡表标识内存区域的起始地址是0x0000的话,数组的第0、1、2号元素,分别对应了地址范围为0x0000~0x01FF、0x0200~0x03FF、0x0400~0x05FF的卡页内存块。
一个卡页的内存中通常包含不止一个对象,只要卡页内有至少一个对象的字段存在着跨代指针,那就将对应卡表的数组元素的值标识为1,称为这个元素变脏(Dirty),没有则标识为0。在垃圾收集发生时,只要筛选出卡表中变脏的元素,就能轻易得出哪些卡页内存块中包含跨代指针,把它们加入GC Roots中一并扫描。
写屏障
在HotSpot虚拟机里是通过写屏障(Write Barrier)技术维护卡表状态的。
写屏障可以看作在虚拟机层面对“引用类型字段赋值”这个动作的AOP切面,在引用对象赋值时会产生一个环形(Around)通知,用来更新卡表。
并发的可达性分析
先了解下三色标记的概念:
对象消失问题白色:表示对象尚未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显然在可达性分析刚刚开始的阶段,所有的对象都是白色的,若在分析结束的阶段,仍然是白色的对象,即代表不可达。
·黑色:表示对象已经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且这个对象的所有引用都已经扫描过。黑色的对象代表已经扫描过,它是安全存活的,如果有其他对象引用指向了黑色对象,无须重新扫描一遍。黑色对象不可能直接(不经过灰色对象)指向某个白色对象。
·灰色:表示对象已经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但这个对象上至少存在一个引用还没有被扫描过。
并发的可达性分析过程可能会出现“对象消失”问题。从三色标记的角度来理解它,即原本应该是黑色的对象被误标为白色,当且仅当以下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会产生“对象消失”的问题:
·赋值器插入了一条或多条从黑色对象到白色对象的新引用;
·赋值器删除了全部从灰色对象到该白色对象的直接或间接引用。
因此,要解决并发扫描时的对象消失问题,只需破坏这两个条件的任意一个。产生了两种解决方案:增量更新和原始快照,分别对应上面的两个条件。
当发生上面的任一条件时,虚拟机就通过写屏障将这个新插入的引用记录下来,等并发扫描结束之后,再将这些记录过的引用关系中的黑色或灰色对象为根,重新扫描一次。
(CMS是基于增量更新来做并发标记的,G1、Shenandoah则是用原始快照来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