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说句玩笑话,这是个很大的哲学问题,同时,又是人生中无时无刻都在面对的基本问题。
江西省某监狱的高墙上就写着这样的标语:“你是什么人,到这儿干什么?”
孔子的“为政”之道,一直在强调教化,难免要面对上面的哲学问题。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为大家指出了两条路,一条路的尽头是一个典型——君子,另一条路的尽头,也是一个典型——小人。第一条路上有个路标叫“周而不比”,第二条路的路上也有个路标赫然写着“比而不周”。
“周”的意思是圆周,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道德经》中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便是这个意思。“比”的意思是朋比,前后紧随,同流而聚。
现实世界里,没有只周不比的君子,也没有只比不周的小人。周和比是不同的价值倾向,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存在。只有当现实中的两难问题摆在面前时,对于两种价值倾向的偏好和选择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渐次拉开。
一、何谓君子,何谓小人
何谓君子,何谓小人?现实世界中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一是从位的角度看过去,位于上者是君子,处于下者为小人。二是从德的角度看过去,品德高尚的是君子,品德卑劣的是小人。
顾名思义,君的本意是发号施令的人,可以引申为引领、凝聚的力量。君子,实际上就是凭借自身的美德引领、凝聚、教化人的人。小人是人的不成熟状态,是尚未真正立起来,还没有担当之心,担当之能的人。
一、两种倾向,两种道路
周与不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内在。“我”对人是不是公正,是不是没有私心,那绝对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内心作用的结果。因此,感觉到“不周”时,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内心。
比与不比,取决于他人,取决于外在。“我”追随你,把你当做“自己人”,是因为你的脾性、德行合我的胃口,是因为你本身对“我”有潜在的好处。因此,比与不比,全赖在外在,全赖在”你“。
求诸于外在时,难免随波逐流,内心里生出种种怨愤;求诸于内在,自然威严持重,内心里滋养出诸般精进。
现实中,有许多人,你看他在顺境里,正常的很,甚至也能讲出至真至醇的大道理来。一旦到了逆境,忽然就变得什么道理都讲不通了,一肚子的牢骚话,仿佛全世界都对他不住。
孔子为什么经常夸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是怎样的逆境呀,但人家能不改其乐。不是外在环境对“我”没有影响,而是外在环境的困窘,不能打垮“我”的内心。
二、一个方向,一种人生
向内的周,向外的比,如意的处境,不如意的处境,四者摆在一起时,按照排列组合,可以派生出四种不同的人生样态。
从生物学本性而言,一切生命只有一个使命,那便是生存与繁衍。当生存与繁衍的本能丧失之时,基本上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人生像世间一切其他生命一样,只有一种,那便是向上的人生,与之相反的只能叫做“人死”了。
既然所有的人生样态,最终只有一种向上的人生结果,或者说所有的人生都只有一种必然的向上方向。那么,对于天然具备能动性的人类而言,不是选择人生结果的问题,而是选择人生样态以促成更大的人生结果的问题。
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不是人本身能够完全做主的。人真正能够做主的是处在顺境或者逆境之中的人生态度。正是人生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人生意义的不同。
顺境中的“周”与顺境中的“比”是没有多少分别的,即便是有,恐怕也只是“富而无骄”与“富而好礼”的不同。
逆境中的“周”与逆境中的“比”才见出大不同来,逆境中的“周”始终不会忘记向上的人生结果。就算是不得已沦落为盗贼,也要坚定的去追求向上的人生结果。所谓“盗亦有道”就是这个意思。《水浒传》中的宋江,内心里总是惦记着“被招安”这件事,一有机会就要追求一下千秋万代之后的”名声“。盗贼世界里,真正留下名号的,都是那些侠盗、义盗。
与之不同,逆境中的”比“则因为身处逆境,因为眼光向外,而变得随波逐流,等而下之了。
人生而为人,只有一个方向,那便是向上。于每一个人而言,也只有一种人生,那便是向上的人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说到底就是教化人莫要违逆了人生的方向,在一味的对于外在的逐求中,迷失了本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