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两个月了,买了不少书。不知道是不是在国外中文书获取不便,压制了阅读的欲望,压力反弹或其它原因?
网络时代,信息畅通,各种好书推荐或排行榜,新观念和新思路不断地涌现等,刺激了我的购书欲望。我感谢这个时代,自由自在的在书海遨游。
书是社会的影子,书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成果。
书一本一本进来,阅读速度显然有点匹配不上了。书一本一本摆在桌面上,一方面,为购买欲而满足;另外一个方面,也成为一种新的“焦虑”?哪儿有时间阅读呢?哈!
客厅里的图书书是用来读的,买来的书,最好及时地翻阅一下,才对得起她,才可能产生投资效应。这即是功利的,也不完全是功利的。
前几年,一次会议,我曾听一位博士说,她已经十多年不看纸质书了,我很惊讶。但是,我注意到了她的成果不断,显然,她的阅读没有停止,她的信息获取来自于网络及实践中的调查与观察。
我还是喜欢摸摸纸质书,闻一闻纸香,这不是我的矫情,也可能是不同时代人的差距。从保护视力的角度出发,适当远离一些电子版,可能更可持续性点。这可能也是一个时代转轨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是人呀,适应、进化有一个慢慢长的过程。我们仍然是“移民”一族。
图书的购买可能有多种目的,比如: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其次,资料收集,一种研究方向的信息跟踪,以解决“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困境;再有一点是满足广泛兴趣,来一个纸上之行走,看看世界有多大,让那些文字、图片替代脚步不能涉及的区域。
我以为,书本是最为经济的旅行。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这也可能是“穷”的托词。
书多嚼不烂,也是会出现的新问题。最近,我显然翻书的速度要快了许多。是“逼迫”?是“无耐”?还是阅读“进步了”?
我自己很难判断。但是,从记忆力下降趋势推断,“逼迫”成分占了大头。那么,多买书“逼迫”阅读是不是也是一种阅读“焦虑症”呢?
“嚼不烂”,当然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适度匹配,才会使阅读更健康,更美好。
过度“买书欲”也是一种“病”,值得警醒。
书影 书影(谢友宁 写于闲人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