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所谓孝,就是顺从。而还小的我们,就先从《弟子规》中所说的做起。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呼,应勿缓”。没错,就是说,爸妈在叫我们的时候,不能有一点怠慢,要马上答应。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的命令,或者父母让我们做的事情,不能偷懒,要认真并快速完成。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对你的教育,一定要虚心听,要尊重父母,不能父母对我讲话时,我在,做别的事情。
“父母责,须顺承”。在你做错了事情,父母教训你时,不要反驳,要顺着父母的意思,认错。
儒家也有自己的孝。就像《二十四孝图》中许多有关孝的故事。如“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老莱娱亲”等。二十四孝图,就是展现了二十四种孝的行为,而我觉得,有些行为太极端了。比如“郭巨埋儿”,为了形象,能把自己的孩子埋了,这还叫孝吗?
孝有很多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一种孝,一种陪伴父母的孝。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也是一种孝,在我们出生后,父母用三年的时间教会我们生存的本领,而当父母死后,我们也应该守孝三年,相当于是报答。
孝有很多种,也有很多不同的境界。“事熟为大?事亲为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孝的境界就很高了,
只有对自己家里人好,出门对别人才能好,这就是所谓的仁民。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好好对待的话,那何谈友好对待朋友,社会呢?这相当于孝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儒家孔子所说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孝分为很多种境界,而我们现在又处于哪种境界?像这种“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高境界,我们又能否努力去做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