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我们中国开年后第一个重要节日。古人把正月称为“元月”,"夜"称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在元宵节这天,有许多精彩的节庆活动,比如元宵灯会、猜灯谜、演出社戏、吃汤圆等等...

今天,田园老师给我们讲解:关于元宵节的文化知识和禁忌点☟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之所以能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一大传统节日,这跟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是分不开的,《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后经隋、唐、宋、元明清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那么最初是什么缘由让古人过起了元宵节呢?大概有这么两种说法。
1、起源于道教“上元节”。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此,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2、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尤其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病死后,吕氏一族打算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的真正历史
早在西汉之前,古人把农历的正月十五这一天用来祭祀“太一神”,即祭祀我们中国文化的开山鼻祖——伏羲。
后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那为何后来演变成灯节,这是因为我们古人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那么如何来修身呢?
就是要内心要一颗明灯一样,让你心中的光芒由内向外地亮起来,这个就是伏羲所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才会形成“灯节”的传统。
一年一度的三元节,是上古先贤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规律确定的时间。在这三个时间,可以不受因果羁绊而获得的天地大恩德。上元节讲的主要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提升,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提升。
那具体怎么做呢?有什么仪式呢?
我建议大家在这天“反躬自省,修身养性”,即在上元节这天静静坐下来反思自己与天地的关系。
若是您遵守天地之道,并为道的传承与发扬做出贡献,则会更令您的灵魂之光交融于天地间而上升,继而提升您的生命品质。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
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6大禁忌
1、在道教里,元宵节此日是天官大帝的诞辰日,应以喜庆为主。元宵节当日,要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汤圆,看花灯等等,忌沮丧哭闹。
2、忌去阴气、晦气比较重的地方,如坟地、荒凉的地方,此地多为阳气不旺,尤其是身体不太好的人容易沾惹晦气。
3、元宵节当天保护好自己的财物,忌丢失,借钱给他人;
4、忌粮仓空虚,家里的食仓应该储备的满满当当,祈求一整年的好收获;
5、送花灯时要虔诚专心。忌随意嬉闹,如果是给逝去的亲人送,最好用白蜡烛;祈愿最好用红蜡烛;
6、有的地方春节祭祖一直到上元节这天才送走,碰到烧纸的人,不要拍照,不要踩踏烧过的纸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