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篇“油腻中年”话题的网文,隔了很久才下笔,不为别的只是想让自己静下来,让浮沉沉淀下来,好好梳理梳理。现在把梳理的结果陈列下来,供大家分析分析油腻中年怎么了。
油腻中年形象:脖子挂金链,双手穿链子,手拿保温杯,内泡普洱茶,口含枸杞子,心念养生决,出行私家车。
有些网民评论说,这是中产吧。那些刷屏的吃瓜众人,能用手机微信估计也不会是精准扶贫对象。由此引起了更深的争论,引入了阶层差异,进而阶层固化及其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梳理下是这个称呼群体的发展历程:
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中国社会财富底子败光了,贫富都差不多。国家和社会稳定后,又有政策的开放和鼓励,部分人民开始做生意逐渐富起来了,因为仅仅是几年的事,原先还是跟自己一样家徒四壁的,回头一看差距大了很多但还能赶上,这就有了“暴发户”的称呼。
又过了些年,房产、投资等造福的工具盛行,累计财富的程度和速度更大、更快,差距变成巨大的鸿沟难以逾越,此时物质更加丰富了,不仅仅是吃喝好一些、看的电视是大彩电了,豪车豪宅蹭蹭的上来了,人大约都是中年的时候,头发也秃了,肚子也胖了,为了打拼打扮也注意少了,此时开始注意身体了,泡脚吃枸杞学养生,便有了“油腻中年”的新称呼。
刷屏观众在他们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追赶从未超越,这些称呼,泛着酸味,追求的不是公平的财富分配,而是向往自己也成为群体的一员。
口发酸,医生出了诊断分析书:
1)总述:贫富悬殊,社会结构的流动性下降,阶层开始固化,阶层之间隔离感在加强。
2)阶层隔离的产生:阶层的隔离很像“骑自行车”的姿态,对前方的是低下弓腰,对后方的是后踹的姿势。英文的俗语“船长踹服务生,服务生踹猫”也是这种姿态的写照。贫富差异越大,隔离感越大,两个阶层的人们会越重视别人看待自己的态度,并将其内化,产生高上骄傲、低下羞耻的情绪。
向上的阶层对其上向往,发发酸文,对其下产生优越感、进而歧视。
底层的自尊感逐渐出现防御性,对自己的弱点逐渐变得否认以来鼓励自己的内部机制,这种自尊感是脆弱的、盲目的,如果外界刺激,会出现专注自己、不听取别人意见的表象。地位越低,当聆听别人的意见时越容易坚持自己、不听提议(本心是防卫性的保护);对侮辱和歧视性语言更敏感,立刻付诸暴力的倾向越大。这个角度上讲,暴力的定义应为:一种试图消除被鄙视的耻辱感的行为。
3)不仅是暴力行为倾向变大,对人民自身的健康也有危害。贫富差距巨大,人们自信心经受着考验,阶层的浮沉中,焦虑、抑郁时刻伴随着。焦虑、抑郁是自信心失却的表现,社会阶层越高,社会越愿意帮你免除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底层越不容易走出心理困顿,食物是最原始的安慰,在物质丰富的社会他们会更容易暴食,肥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