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如何重回职场,快速找到工作?
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花时间和精力考公务员?
现在28岁,硕士毕业,在深圳工作,时间不长,一年半左右,收入尚可,但就是比较忙,工作环境一般。
想要考公务员的原因主要是:
1、考虑到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发展自己写作方面的兴趣爱好。
2、深圳公务员起薪比较有吸引力,并且感觉体制内工作更稳定。
顾虑主要是时间成本。因为他目前工作忙,如果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公务员,怕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并且也影响个人的婚恋规划(目前单身),以及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自己喜欢的心理学相关的写作,这是他很喜欢的事情,让他有成就感。
任何决策的关键,在于计算投入产出。
想考公务员,是认为将来有更好的“产出”;但这背后真正的挑战在于当下需要付出的“成本”。
先说产出:追求的收益能持续多久?
公务员的收入高、工作强度低,更符合你理想中的生活。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些优点可能并非恒久不变。
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面临过类似的抉择:“是下海经商,还是留在体制内?” 当时,公务员并不如今天这样吃香,有些选择下海的人后来大放异彩。
有人,当年分配到体制内,但半年就辞职了。因为觉得未来30年的生活似乎一下子看到头了。后来创立了一家公司,发展得不错。
也有人,一直在家乡做公务员,可谓生活安逸,岁月静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
最近这些年,因为深圳发展起来了,地方财政资金比较充足,所以深圳公务员的收入也比较可观了。
但无法预知未来,深圳公务员收入的稳定性和吸引力是否能持续,10年、20年后,会不会出现反转局面?我们也不知道。
换而言之,今天看中的公务员的短期吸引力,不等于职业生涯的长期收益。要算的是未来职业生涯的“总收益”,而不是当前一两年的收益。
深圳的公务员当前确实有较高的起点收入,但你也要考虑长期晋升和发展空间。如果你在企业能晋升到核心岗位或者管理层,收入增长弹性可能比公务员更高。
再说成本:是否愿意承担机会与精力的代价?
每一个选择都有机会成本,考公务员意味着最近几年,你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甚至牺牲一部分个人生活。
工作和备考双线压力下,你是否有精力保持学习效率?疲惫的身体、有限的时间,可能会让备考计划被迫拖延。
如果选择备考,势必要减少自媒体写作和社交时间。这是你当前的机会成本,但或许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一看,这些是否对你的人生意义重大?你的写作是否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最后还有心理成本,如果考试失败,是否能接受备考投入的“沉没成本”,并继续现有职业道路?需要对此有清晰的心理预期。
所以,决策建议:权衡利弊,谨慎试探。
首先,可以试试富兰克林决策法,量化分析一下收益与成本。
所谓富兰克林决策法,你可以先拿一张白纸,分成两栏:
左边写考公务员的收益:收入、稳定性、生活质量改善、时间自由等。
右边写考公务员的成本:精力投入、爱好停滞、社交时间减少、失败风险等。
然后逐项对比,把两侧相近的收益和成本项划去,最后剩下的就是你真正需要权衡的核心问题。
这里要注意的是,每项收益和成本的衡量,不是要基于什么社会公认的标准,而是要基于你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偏好,然后赋予相应的权重,例如,如果你觉得生活质量比收入增长重要,就给予更高权重。
其次,可以先不辞职,在现有工作状态下,用1-2个月试探性地备考,观察自己是否能适应这种学习和生活节奏。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你能找到高效的学习方式,且不感到身心过于疲惫,再考虑深入投入。
最后,无论选择考公务员还是留在企业里,都不要把所有筹码压在一个职业身份上。通过持续学习、副业发展和财务规划,实现个人能力的多元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很难通过外部的某种确定性来实现人生的稳定性。稳定并非来自职业标签,而是来自你内心的平衡和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接受这条路的成本,并最大化它的收益。
第二个问题。
跟决策算法有关:
有个人,在家躺了一年多,把钱花光了,想找工作。
一个最最可行的建议:“以家为中心,画出方圆五公里来,先在这个范围内找份能立即上班的工作。工资,工作性质,先不挑。只要合法、能上班就行”。
这是一个精彩的建议,背后的“决策算法”非常有启发,这就是:就近原则。
就近原则,的确是很多问题的最优解,其核心在于优先利用最容易获得的资源、最直接的路径或最简单可行的方案,以实现快速行动和高效解决问题。它强调在面对复杂情况或困境时,先从手边最近、最易用的选项入手,而不是追求完美或遥不可及的目标。
举个例子。一个上班族,梦想成为自媒体人。起初,计划购买4K相机、稳定器等专业设备,还想报名剪辑课程,甚至准备专门布置个看着很高级的拍摄场景。
然而,这些计划因为预算不足、时间冲突一拖再拖,半年过去,连第一条视频都没发布。
建议:“干脆直接用手机先拍一条再说”。她听劝了,放下完美主义,先试着行动。她用手机拍摄了一段家常菜做法,用免费的剪辑软件加了字幕和转场,在家中的厨房就完成拍摄。第一条视频简单却温馨,获得了2000多次播放,收获了观众好评和鼓励。
通过就近原则,用现有工具迈出了第一步,快速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也找到了创作的乐趣。并且,她也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题外话。其实,这个道理她并非不懂。只是,每个人,不管做什么,当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向外界展示一个什么东西,都容易陷入“处女作焦虑”,都怕被人评价。她也许只是需要有个人推她一把,或者给她一个坡下,别人的建议恰好就是那个坡。
在其他事情上,就近原则带来的三个决策启示:
1. 不要等“最好的工具”,用手边“最近的工具”开始。
第一条视频并不完美,但她拿起手机拍摄,突破了“0到1”的瓶颈。专业设备可以以后再升级,但启动的关键是行动,而不是完美。
2.先验证想法,而不是追求完美方案。
如果一开始就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准备,可能最终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或喜欢短视频创作。而用手机拍视频的过程让她快速验证了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3. 行动创造反馈,反馈带来进步。
通过第一条视频,收获了用户反馈,明确了观众的需求,知道哪些内容可以优化。正是这一点点行动,让她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最好用的工具,是最近的工具,所以手机干掉了相机;人际关系亦如此,所以远亲不如近邻。
有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假如卢浮宫着火,你最该救哪一幅画?
你最该救的画是离窗户最近的,你抱上之后可以立即跑出去。
这也是就近原则。
就近原则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我们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更在于帮助我们突破行动的“0到1”瓶颈。
很多时候,止步不前,不是因为缺乏能力,而是陷入完美主义和拖延的困境。通过利用身边的资源、最容易实现的路径,可以从最小的一步开始,让行动带来反馈,让反馈指引进步。
无论是找工作、实现梦想,还是应对生活中的突发问题,就近原则都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思维方式:不要纠结于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而是优先选择触手可及、立即可行的方案。
很多时候,觉得缺这缺那,觉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又或者自叹一无所有,这时候不妨想一下“就近原则”,别瞧不上触手可及的那些东西。
行动产生变化,变化带来可能。正如那位网友所说:“有了抓手和着力点,摆脱了困境,真正开始了新生活。”
这就是就近原则的真正意义:让每个人都能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知识点二:如何抓住红利?
到底要怎样才能抓住阶层洗牌的红利?
未来的很长时间都将不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家会处于一种存量竞争中。这种情况下,要实现阶层跃迁,就意味着要学会“抢”。
四个可行的措施:
第一,贴近财富。现在中国最大的财富其实集中在两类人手中,一类是富人,另一类是老人。而中年人大多在房贷车贷下没有新增消费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你去做生意、找工作,是挣中年人的钱,还是挣富人、老人的钱?答案显然是后者,所以围绕着富人打造高端优质产品,围绕着老人打造适老服务,在这两个领域做生意、找工作,会是一个时代趋势。
第二,要抓住国家战略红利。现在中国已经铁了心要搞科技、搞新质生产力,所以会花大把的钱在新兴科技、新兴领域上,这是国家利益所驱动的,决定了跟科技相关的产业、企业一定会有巨大的红利,要拼命靠近这些科技领域,能肉身投入就肉身投入,哪怕是做个非核心岗位;不能就想办法做配套服务,哪怕在这些企业旁边开个餐馆;再不行就投资这些产业,买他们的股票;还不行,就只能想办法培养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未来能加入这些产业。
第三,要抓住国家的“放水”红利。“放水”,也就是财政刺激,这本身不是大战略红利,而是国家为了解决现在问题的阶段性应对反应,所以不要去讨论放水多少合适的问题,这跟你没关系。你只要记住,既然要放水,每一波放水,一定要努力做离水最近的人,谁离得近,谁就先拿到钱,这是政府给的机会,拿到再说。因为这本质上,也是一轮财富再分配。
第四,保住已经收入囊中的财富。很多新的中产喜欢搞投资,但是大家有目共睹,从2022年房地产下行以来,多少的信托、基金、地产ABS都爆雷了,很多人押上全部身家去投资,结果踩雷了一夜返贫。未来既然进入存量搏杀时代,那么爆雷将可能时常会有,你要管住自己,不乱动,不让别人把自己的钱拿走,就是最大的投资了。对大部分人来说,现在不退步就是进步,这也是一种被动的阶层跃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