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 序 ● 前言

● 序 ● 前言

作者: 晾晾妈妈310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07:45 被阅读0次

    ● 序 

    对于本书,我原想说得更多,但身体的疾病是我无法如愿,不过却也引导我直接切入重点。

    坊间已有非常多谈论如何改变人的书籍和理论,好不容易才看到像作者以如此严谨的态度在审视“改变”这个主题本身的一本书,一本探究改变是如何自然发生,以及改变可以如何被推动的书。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力图了解与探究改变这一主题。心理治疗不只使我们明白已经无可改变的过去,更是为了改变令人不满的现状,亦即渴望过一个更好的未来生活。病人和治疗者都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作多少的改变,但都知道,需要改变的是病人当前的处境。一旦有了改变的需求,不论它是多么微小,必然会促使其他的小改变发生;这些小小的改变发挥了滚雪球的效果,导致更有意义的改变。不管这些改变会消失、持续或转化为其他的改变,对了解人类的行为来说,它们都是重要的。我自己所做的工作则像是加速了个人及家庭中由细微渐次趋向于沸腾的改变——当事人所需要的是一种“非预期的”及“突发的”经验来带领他们进入实实在在的变化。

    这本书关切的正是这种改变的现象。长期以来有关改变的种类和本质的理论一直被探究“如何改变人”的各种理论所忽略。保罗·瓦茨拉维克、约翰·威克兰德和理查德·菲什三人在这本极为重要的书中,审视了改变这一现象,并且将之放置于一个概念架构中,再辅助以许多不同的实例。他们的努力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了解人们自己的问题是如何陷入与他人问题的相互纠结之中,以及加速解决人类僵局的方法。他们所提出的架构远远超越了原来的“心理”问题的领域,这一成就是迷人而值得喝彩的。我认为《改变》绝对是一本杰出的书,对想要了解团体行为许多方面的人来说,本书是必读的。

    很高兴我自己的工作对本书呈现的观念有所贡献,也很庆幸有机会写这篇短文。也许,这样的小的动作正是需要“加速”去做的。

    米尔顿·H.埃里克森

    美国亚利桑那州 菲尼克斯城

    1973年11月

    ● 前言 

    探索未知,固然勇敢;质疑已知,更需勇气。——卡斯帕(Kaspar)

    公元1334年,蒂罗尔(Tyrol)女公爵玛格丽塔·莫塔丝(MargaretaMauhasch)将卡林西亚省(Carinthiu)的霍赫奥斯特维茨(Hochosterwitz)城堡团团围住,因为她十分清楚:城堡位于一处十分险峻的岩石之上,足以抵挡一切直接的攻击;唯有进行长期围困,才能使之屈服。果然,一段时日之后,城堡守军的情况开始吃紧,因为粮食只剩下最后一头牛和两袋大麦。玛格丽塔这边的情况也同样愈趋急迫,不过却是因为别的缘故——部队开始变得不易控制,何时结束围城,又似乎遥遥无期,而她在别处还有其他军事要务呢!就在这个时候,城堡守将作了一个对守军而言,超乎寻常而愚蠢的决定。他命令士兵把最后的那头牛宰了,仅剩的大麦则塞进牛腹里,然后将牛尸抛下悬崖,落在敌人阵营前的草地上。女公爵收到这个轻蔑的讯息,一时气馁,立即撤除了包围,转往他处去了。

    另一个极为不同的情况,发生在1940年5月的一艘英国拖网渔船上。这艘渔船正朝英吉利海峡多格海滩(Dogger Bank)的南方行驶,准备与德国情报官里特少校(Major Ritter)秘密会面。船上有两名英国“双面间谍”,代号分别为“白雪”和“饼干”。白雪曾为英国做过十分出色的情报工作,德国则视之为他们在英国的红牌特务。饼干曾经犯罪累累,后来成为警方可靠的线人,现在他即将以白雪副手的身份介绍给里特少校,在德国接受训练,再送回英国。基于某种原因,英国情报单位认为,白雪和饼干不应事先知道对方也在为英国工作,但希望他们后来都会逐渐猜测到这一事实,然而结果却变成了噩梦般的困局。马斯特曼(JC Masterman)在他所著的关于英国双面间谍系统的书中,有过精彩的描述:

    在前往与里特少校会合的航途中,不幸的是,饼干观察白雪的言行之后,觉得白雪的行动其实有利于德国,一旦他们见到里特少校,一定会揭发他双面间谍的身份。另外,基于某些我们无法分析的原因,白雪也认为饼干其实是个德国间谍,也一定会在和里特少校见面时揭露他的暧昧身份。因此白雪就竭尽所能,试图使饼干相信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有利于德国的,结果反而更加深了饼干原先对他的怀疑。

    在这一诡异的情境下,双方都尽力在做当时自己觉得最该做的事,但他们愈是努力,情况却愈糟糕。最后,为了自身的安全,也为了不使英国情报组织遭到惨败,饼干将白雪反锁在舱中,决定不与里特少校见面,掉头驶回英国的格里姆斯比(Crimshy)。就这样,他小心翼翼防患失败的举动,反而造成了最终的失败。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本书的主题,即讨论人与事之“变”与“不变”这个老问题。更明确地说,这一主题所要探讨的是:问题如何产生,问题为何持续存在,问题又如何得以解决。其重点在于探究一种悖论的现象,即遵循常理与“合乎逻辑”的行为导致失败,而“不合逻辑”与“非理性”的行动(如霍赫奥斯特维茨城堡所采取的行动),反而使形势的变化如其所愿。

    一方面,逻辑与常理行得通时,固然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但是谁没经历过按牌理出牌,却遭受挫折、愈陷愈深的困境?另一方面,我们也偶尔会在进退两难时,碰到某种“不合逻辑”却神奇有利的变化。对于反常的事,不论是一般人或是专家学者,都会拿一些概念(人的变态、世界、魔鬼等)来加以解释。同样地,前面所说的令人称奇、不按牌理出牌却能够解决问题的情形,的确是民间传说、童话故事、笑话和许多人类梦境中的基本素材;但是这种种情形,似乎很少有人认真而有系统地研究过,所以至令仍然充满矛盾,令人不解。

    我们三人当初只是间接地接触到这个问题,这主要是我们在实践与研究心理治疗之际,误打误撞的结果。因而,本书中的讨论和案例,有许多跟我们最在行的这个领域有关。虽然我们走的是特殊的途径,本书所探索的,主要还是相当普遍的人类事务中变与不变,以及其在问题形成与解决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

    在本书中,即使是最概括的观点,还是跟具体经验息息相关,因此略述一下我们的工作背景,会有所帮助。与其他拥有正规训练和多年实际经验的治疗者一样,我们对于治疗方法的不确定、治疗的拖延时日及其效果之有限性,愈来愈倍感挫折。同时,我们也对一些福至心灵的“妙解”所获得意外的、无法解释的成功而觉得好奇。更令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方法一般认为并不具任何疗效。1966年,本书作者之一理查德·菲什提议在加州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心理研究院(Mental Resear chInsti—tue)之下成立一个心理治疗中心。我们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名称,姑且称之为精简治疗中心(Brif Therapy Cenler)①。

    【①这个名称并不妥当,因为“精简”治疗常指某种临时的、表面的或急救的方法,只是“真正的”、长期的治疗可行之前的权宜措施。哈维H巴滕(HarveyHRarten)所著的《精简治疗》(BnTherapies)一书,充分反映了关于此论题的各种看法。该书由一篇极佳的导论和25位作者的论文所组成。在这26位撰稿者当中,10位认为精简治疗法可以自成一格;9位认为在长期治疗因故无法(或尚未)实施时,可以之暂代;而7位对其功效的描述,则可一言以蔽之,即“有条件地认可”。】

    在他的主持下,我们开始审视人世变迁的现象。这项工作进行没多久,我们发现,几乎对于我们曾经相信、学习和操作过的每件事,都有必要重新检视一番。①

    【①我们稍微提到这些发展的原因之一是,若非如此,读者大可以怀疑我们是否根本没听过潜意识、生活史的极端重要性,也没听过什么是生活史、移情、性格特征和症候替代,特别是操控的危险性。】

    另一个促使我们合作的因素是,一开始我们就使用同样的“语言”:我们都是心理研究机构的研究同仁,都已累积数年的经验,从事人际沟通的研究和互动(例如,夫妻与家庭)心理治疗。帕洛阿尔托集团(PaloAltoGroup)的诸君所发展出来的治疗方法,理论上受乔治.贝特森(GregoryBateson)的指导,临床上则追随唐.D杰克逊(DonD.Jackson)。因此,我们已经习惯着眼于过程,而非内容;注重此时此地,而非过去。或许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都受过催眠术的训练,也有实际的催眠经验。这不仅让我们在直接介入患者时感到相当自在,也得以接触到米尔顿.H埃里克森令人称奇的新技术,这令我们深感获益良多。

    一开始我们即设想,通过发挥所学、相互切磋,可以厘清和运用前述那些关于“变”的有趣现象,进而发现有效介入人类问题情境的新方法。这个设想后来果然成真,但也带来一些始料未及的发现:在针对某一特定人类困局设计最恰当的介入形式时,我们似乎都已触及某些背后的预设,不过在当时却无法予以界定。这一点常令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愈来愈多的人通过演讲、示范和训练课程,已经熟悉我们的运作模式,并且很感兴趣。他们希望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基本概念架构,而非只是迷惑于一些奇异的手法。换句话说,他们看到了效果,但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产生了这些效果。逐渐地,我们终于能够将自己的方法概念化。本书的撰写,就是以我们检验自己预设的前提之所得,试图作一系统的介绍。

    基于过去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预料到,有些人会攻击我们处理人类问题的方法——不论是实际操作的或概念的——为“操控性”和“不真诚”。“真诚”最近成为一个口号,但这个口号本身即代表一种虚伪,因为喊话的人其实心里想的是:只有一种“正确”的世界观,通常也就是指他自己的观点。他们似乎还抱持一种想法,即“操控”不但要不得,而且可以避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自己可以做到不去操控。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在别人面前的任何行为,如何能避免透露自己对彼此关系的观点,因而不至于影响到那个人。精神分析师沉默不语地坐在斜卧的患者之后,或当“非指导式”治疗者“只是”复述当事人的话语,虽然这类行为被界定为“不具影响力”,但是该特定行为本身即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问题不在于如何避免影响和操控.而是在于如何对之进行最佳的理解与运用,以有益于患者。这是本书中自始至终在探究的一个主题。

    我们相当清楚,本书所述的许多内容已有人说过或做过,不过这些内容却是基于不同的脉络与前提。希望读者能够了解,我们无法将这些异同一一指出和说明,尤其是跟行为治疗的表面现象相当雷同。但读者应谨记于心的是,我们并未采用“错误”学习、未学习,以及制约、去制约等行为治疗的假设。

    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我们的概括性观点和结论,所以我们并不会追溯达成这些结论所走过的历程。,从目录上可以看出来,本书内容的顺序,是先由抽象概念再推进到具体实例的讨论。因此,第1编第1章将会介绍两个在极抽象的层次上有助于整理和厘清我们关于“改变”的理论,即群论(the Theoryof Groups)和逻辑类型理论(The TheoryofLoSicalTypes)。第2章举例说明这两种理论如何实际应用在我们的主题上。第2编全部都是探讨在“变”与“不变”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引发的“问题形成的各个疑难点”。第3编则讨论问题的解决。

    我们首先要感谢心理研究机构(MRI)的第一任主任,唐.D杰克逊博士,唐对新想法的开放度支持了我们投入完成本书的项目。接下来,要感谢我们的同事阿瑟·波登(ArthunBordin)和芭芭拉·麦克拉克伦(BarbaraMcLachlan),他们在精简治疗中心工作的6年中,坚持不懈地协调了许多活动。我们还要感谢精简治疗中心由过去到现在的许多成员:林恩·辛格( Lynn Segd)、杰克·西蒙(Jack Simon)、汤姆·弗格逊(TomFergusun)等人。

    此外,我们特别感谢对我们研究给予协助的非临床的工作单位与个人:艾伦·科菲与圣克拉拉县立青少年犯罪防治中心(Alan Coffey and theSanta Clare CounLy Juvenile Ptohation DeparUnenL),加州旧金山药瘾治疗项目(the San Francisco Drug TreaLment Ptoyam),等等。

    我们也要对克莱尔·布鲁姆太太(Mrs. Clair Bloom)致谢,她帮我们做了初稿的所有技术性工作!最后,来自路克·汉克基金会( LukeB.Hancock Foundation)以及T.B沃克基金会(T. B  Walker Foundation)和罗伯特.C威勒基金会(Robert C Wheeler Foundation)对精简治疗中心第一年的经费支持使得我们的研究得以上路!特此致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序 ● 前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tl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