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写作的可操作性”,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曾经听人说过,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在于中文系的圈圈杠杠太多,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必要的知识储备,这种“可操作性”往往是会变成“异端”,一种离开了前人肩膀的仰望,一种脱离了老师传道授业的反叛。
我个人写作的经验其中有两点最深的体会——1.对于咬文嚼字的把握,写作的语感和书写并不应该产生于“现代汉语”这门课程开设以后,正如曹雪芹从未学过语法学,《红楼梦》却没有一处不符合语法原则。文字功底来源于日久天长的积累和耕耘,“抄”是我受益最多的方法,抄别人的文章,写出自己的文字。因此我认为大学期间不必太急于强调创作,积累对于普遍的大家来说显得太过重要,汲取前人的经典作品之间的养分,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即便是文艺理论的学习,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在进行小说散文等创作方面得到相当的认识。
因此,大学生写作——“积累比创作来得基础,来得重要”
其次,写作是种“生活化”的行为。四年时间都乖乖呆在学校的大学生又如何从大学生活里获得太多深刻的认识呢?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年时间又显得太短了,太有限了。我们看余华、莫言、史铁生等人的作品,其人要么经历了社会变革,要么经历了人生苦境,他们的语言是时代的声音,也是个人人格化的表现。我曾经深深诧异于萧红在三十一岁之前的年龄竟然写出那么多轰动世界的作品,然而当我详细地去看待和了解萧红其人所处的时代和她短暂的人生经历,我便豁然开朗,萧红的语言是时代之音,也是她内心的呐喊。而在此时,萧红等人的作品已经不再是跃然于纸上的文字,而是作者内心的声音。
从这个角度看,写作的真实离不开生活的阅历。现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可以利用时代的契机,将写作的多元化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利用写作发家致富,走向世界。而,这则是另一种选择,文学即便边缘化也要走出新的文学模式。而上文所述的“经典”
,则是文学写实与深刻的体现,这样的文字同样可贵难得。
以上是我对此的观点,写作已经泛化,而怎么选择在于个人的态度和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