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也说写作这件小事——45天写作复盘

也说写作这件小事——45天写作复盘

作者: 悠宜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7-05-02 16:37 被阅读445次


2017年3月19日我在简书开始写作,到今天——5曰2日,恰好45天。每周一篇,共计完成6篇,17949字。下面以简书更新为准,简单做个统计。

以下依次为更新时间 、文章标题、 字数、 阅读量。

3.19 《改变,从健身开始》 2525字 131

3.26 《我对“我”促膝说——写给七年后的自己》 1812字 216

4.6 《你为什么要健身》 2728字 203

4.11 《你的情绪你做主》 4037字 387

4.21 《你不知道的绘本共读体验》3439字 81

4.27 《说你不聪明的那都是鬼话》3408字 238

每月逢7倍数的日子——7日、14日、21日、28日交作业到《不写就出局》社群,基本做到了周更,没有拖延。考虑到工作、带孩子、家务等日常,一般在周末完成文章。

每篇文章的字数控制在2000——4000字范围内,按照我们平均阅读时间,阅读完需要5-10分钟。

在这样一个注意力争夺白热化的时代,非常感谢把时间“浪费”在我文章上面的朋友,你们的阅读是我写作的强大动力,让我更加努力写出好的文章。


1.写作技法初探


从起“名”开始

诸多的写作辅导、写作指南都强烈建议,好文章从起好“名”开始。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确实会被好的标题所吸引。

可能是因为现在“标题党”盛行,点开那些让我们惊雷的标题之下的文章后,实质内容却泛善可陈,让我对标题产生了逆反心理。

在自己的文章中似乎也在故意忽视标题,没有认真琢磨如何起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好标题。

文章的标题是要抢眼,但内容更要有干货,才不会愧对那些甘愿花费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文章的朋友。来者皆是“客”,我们用优质的内容款待客人,就是最好的“热情”待客之道。

从以上6篇文章的统计数据来看,带“你”字的标题的文章,阅读量相对高一些。

“你”有指向性,有对象感,读者感觉得到作者是在与他之间发生链接,先入为主,容易产生共鸣。

当然,起一个响亮的标题并非一日之功,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后,以后在文章的标题拟定上更要走心的努力。

“对象感”是关键

戒掉QQ空间自说自话式的写作方式。传统的语文教育教给我们的写作模式更加侧重于感情宣泄、感悟类写作。

但是,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没有人会在意你今天碰到了谁,遇见什么事,心情怎么样。

大家都在别人的文章,别人的故事寻找自己的影子,文章要么让读者感同身受、要么能学有所用, 有助于自己的成长。

即使你今天心情实在糟糕透顶,也别选择QQ空间式的写作方式。要情绪发泄,可以找闺蜜或哥们。写作时就要切换角度,写自己的心得,写自己在该次经历中的成长与提高。“对象感”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写对别人有用的文章。

写作也是“派发糖果”

写作伊始, 不知道写什么,写到第三篇的时候,我就开始了题材焦虑。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与思索,我发现可以从自己最想与人分享的内容入手。

演讲中为缓解紧张,有一种调节情绪的方法,暗示自己把演讲当成派发糖果——你有一大把香甜可口的糖果,你希望好朋友们一起来共享美味。

写作也一样,可以把写作看成发糖果。你难道没有特别想与朋友分享的事情或感受?肯定有。

把这些“糖果”分享出来,主题题材就有了。我粗浅地自学过一点心理学,从中获益良多,这是我开始写作的基本素材。

我把学到用到的心理学知识分享出来,希望可以帮到与我一样有困惑的朋友。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文章每篇几乎都会涉及一些心理学概念、理论与方法。

“卡片法”来助

《你为什么要健身?》的文章框架在去年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就列出了,在列完提纲后就无话可说,提纲之下不知道填充什么内容。

这个框架在我的笔记本里休息了一年,等我修炼一年之后,才积累起了所需用的素材。

如何积累素材?卡片法。许多大咖,博学如钱钟书都运用卡片法,把平时阅读学习中的例子、观点等凡是写作可能用到的素材都写在了一张张卡片上,用到的时候,直接抄过来就可以。

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不需要再一笔一划手操卡片,有道笔记、Evernote等在线笔记APP,可随时记录素材,并可多端同步。

关闭简书你就可以下载个Evernote,记录下你的所思所获,与先人的卡片法异曲同工。下笔有神,一气呵成的神话也是基于日积月累之功。

开始留意积累素材后,你会更细的体验生活,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一个更大的福利是提高了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大脑神奇之处还在于,你把素材扔进大脑之后,即使不管不问,“后台”即我们潜意识也在一直运行,在与其他的脑神经产生链接,与你以往的知识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某一时刻,你会突然灵光乍现,闪现一个全新的观点。

抹去“工匠”痕迹

紧接着出现的问题是我在文章中总是提到这本书,那个心理学理论或者是哪个理论流派。

作为普罗大众,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大咖、专家、学者以及他们的著作吗?

没有必要。

写心理学内容,非得把心理学理论搬出来,其实是自己的一个防御机制,把这些理论作为自己的铠甲。

看,我讲的是有真凭实据的,是业界大咖的观点,我已经学习了,了然于胸,你们没有学,但是你们可以相信我。

透过文字看到的是一个苦哈哈的读书匠,还非要在大家面前显摆优越感,该打!

下一阶段,要学习把专业的理论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这本质上考验的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虎头蛇尾要不得

复盘看自己的文章的时候,发现6篇文章的结尾写得都不太尽如人意。给人的感觉是写了那么久,那么长,好累啊,就这样结尾吧。其实反映的还是自己总结能力弱的缺点。

表达完观点之后不知道该如何总结,不仅是写作,平时讲课或是其他,我也经常草草了事。

细想想,总结无非是把之前的观点换个方式表达出来而已,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再者,完成一篇文章之后,着急着分享,没有再加工,没有认真修改。

完成文章之后,可以搁置一段时间,待自己从作者的身份中抽离出来之后,再从从读者的视角,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单角度看文章,会越看越好,越看越完美,我们天然认定“我的”即是“好的”。

所以,儿不嫌母丑;所以,你大学的饭菜再难吃,别人也不能说;所以,每个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娃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从概率上讲世界上一半的娃都丑到了平均线以下,但是你的妈妈肯定不这么认为。


2.写作与执行力

我们总有这样的执念,计划的事情要万事俱备才开始,这或许源于我们长期的考试体制。

要应试,要考出好的成绩,你确实得花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准备。考试思维迁移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我们的生活并不都是考试,有些问题你不开始就发现不了。总在想,你也就一直处于想的阶段,先“动”起来,开始践行。

问题在过程中出现,在过程中改进,在过程中解决,在践行中提高。

早在2016年元旦我就有了定期写作的想法,还曾与好友相约每周写一篇。之后,开始在QQ空间更新了几篇育儿相关的文章,到后来,种种原因,“周更”这件事不了了之。

但是,写作的种子一直在寻找适合的土壤生根发芽。源于笑来老师的专栏,让我结识了一批注重个人成长的同伴,互励前行。

也让我感受到''山外山,人外人'',看到那么多原本优秀却更加努力的同伴。

干了这碗浓浓的鸡汤——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你有什么资格不去奋斗,继续前行。

上一部分提及的写文章的那些点,好也罢,坏也罢,都是在开始定期写作之后才浮出水面的。总在计划,你一直在起点踏步。

开始定期写作之后,经常有朋友跟我讲,你的文章写的真好,你好有天赋,我也很想写,但是我没有写作天赋,写不出来,我汗颜

《说你不聪明的那都是鬼话》中,我提到自己一直以来的自我评价都极低,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有何天赋,有何过人之处,写了几篇文章居然有朋友赞我的天赋,可见,践行的力量。是不是正应那句:勤能补拙?


3.写作需要坚持吗?


写作需要坚持吗?于我而言不需要。写过的人都明白,写作是一件及其苦的差事。但我是主动出资加入《不写就出局》社群,满心欢喜地坐下来码字的,没有人逼,也没有刻意坚持。

一件事情,如果你需要用“坚持”来鼓励自己持续下去,你已经走在放弃的路上。

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不需要坚持。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又是另一个更大的话题,这里暂且不论。

听、说、读是人的长项,是进化给人的福利。 唯独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写作本身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但是学习的方式有许多种,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即可,没有必要非得随大流,跟时髦的写作。

你见过马云写的文章吗?

没有!

因为他就不写,只有别人写他,但并不影响他叱诧风云。

鬼脚七曾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他的老婆就不学习,但是人家生活的挺好。心态平和是核心。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如果你在过程中感受到的“苦”远大于“乐”,觉得自己需要苦哈哈的用毅力逼自己,那就违背了初心。我们培养一个习惯,练习一种技能,初衷不就是为了生活更美好吗?


4.与“虚荣心”和解


文章更新之后,自己一直在关注阅读量,无心再看别人的文章,无端浪费注意力。

微信等APP的点赞功能等的设置,就是要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我深谙此道,却不觉又掉进了这个大坑 。

6篇文章,有4篇被选为组内优秀,但是没有一篇成为班级优秀文章,不免有些失落。我知道是我的虚荣心在作祟。

是的,能选为优秀当然更好,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提高。

不必在意是否选为优秀,未能入选,说明自己的写作能力还需要提升。

向内求,找自己的不足,思考自己与优秀的差距在哪,思考如何提高;

向外求,学习优秀文章的构思、观点与遣词造句,学习其文章后的底层逻辑,主动点评其他成员的文章。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挪威人喜欢吃活的沙丁鱼,但是大多数沙丁鱼在从港口运抵市场之后由于缺氧就死掉了。有一个聪明的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加速游动。沙丁鱼缺氧的问题迎刃而解。

写作,就是窜入我生活的“鲶鱼”。开始写作之后,我的时间安排更为紧凑,不再随意浪费注意力,为了定期输出,更要时刻处于学习的状态,以输出倒逼输入,认真体味生活,深入思考。

不期然间,写作已然成为生活的刚需,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是把写作训练成像听、说、读一样流畅与自在,让写作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

  • 也说写作这件小事——45天写作复盘

    2017年3月19日我在简书开始写作,到今天——5曰2日,恰好45天。每周一篇,共计完成6篇,17949字。下面以...

  • 复盘的意义

    一件普通的小事,赋予其伟大的意义,把事情做成事业,这样的事也称之为伟大的事。比如写作这件事。其实写作业需要复盘,写...

  • 自我复盘式的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方法

    自我复盘式的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方法 有文友说,写文章是自我复盘。其实我也听到很多类似于这个观点的话。有人说,不...

  • 口木子复盘分享+20180601白杨师姐W001写作分享

    比写作更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其实是复盘,写作只是实现复盘的一种方式而已。复盘到底是什么?复盘是一个围棋术语,也称复局...

  • 写作这件小事

    要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呢?写东西这件事。 就从我决定做这件事开始吧。这很难,我一开始就知道。可是,我还是想成为那样的...

  • 写作这件小事

    昨天得意洋洋的写了一篇文章,沾沾自喜,以为会获赞无数。结果呢,反馈更多的是读完不舒服。 那我就得想想,哪里出问题了...

  • 写作这件小事

    为啥坚持这件小事这么难? 头脑空空如也,没有素材 懒癌晚期,动笔困难 自己也不知道该写什么 反正我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 写作这件小事

    01 蒙田说:“我们的人生时而平静,时而狂暴。”通俗点说,就是“间歇性神经质”。 据说“”间歇性患者”会有如下症状...

  • 写作这件小事

    写作是一件小事。就像你晚上和朋友吃饭,发现桌上的菜颜色漂亮,餐具搭配得体,于是,你拿出手机,拍下照片,然后发到朋友...

  • 写作这件小事

    前两天听刘主编的写作课程,第一节课结束布置的作业是《一件小事》,心想这应该不是一件难的事情,但是,当真正动笔准备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说写作这件小事——45天写作复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ac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