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孟子说:“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图强;心思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势力相当的敌国忧患,往往容易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南怀瑾先生说:“个人也好,社会也好,团体也好,国家也好,都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啊。所以,孟子叫你有‘忧患意识’。一个人要活着,想创业成功,就要在痛苦中成长。得意了,就死亡了。”
安逸享乐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但要激发这些能量,需要外界力量的强烈压迫。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不可能激发出内在潜能,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反抗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和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的潜力处于时刻的激发状态,帮助我们在绝境中寻找到生存的道路!
生与死,忧与乐,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又依一定的条件而转化。艰苦、忧患可以使人自强不息;安逸享受容易叫人颓废丧志,从而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