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父母关注的往往是“理想的孩子”。假如孩子乖巧听话、对父母言听计从,而且学习成绩优异,父母一定非常满意,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当父母抱着“明明再努力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之类的想法看待孩子的时候,父母看到的是理想的孩子,而不是现实的孩子。
即使孩子明明再努力一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但却不付出应有的努力,那也必须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父母能够做的就是:即使孩子与父母的理想有差距,学习不努力,成绩上不去,但也要去关注眼前的这个真实的孩子,别总是拿他与理想的孩子进行比较就孩子来说,体会到父母无论如何都会接纳自己之后,就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正因为有了这种安心感,才能下定决心去努力。
即使是孩子今后要选择的人生道路的问题上,父母也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父母不可以毫无根据地许给孩子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孩子明明已经勾画好了自己想要过的人生,父母却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如此一来,孩子就有可能认为自己不被认可,继而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孩子也许还会因为抵触父母而无法冷静思考。作为父母,能做的只有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
我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年我偏向文科,父母希望我可以考入医学院救死扶伤。而我本人却对此毫无兴趣,不想辜负父母和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而硬着头皮在高中读理科,后果是惨烈的,耽误了两年的青春,高复回到我擅长的文科匆忙迎战高考。还好最后还是考上了师范院校。如果当初父母能够尊重我,帮助我自己决定,或许就没有那苦逼的理科噩梦。
我们的心中有一个理想的孩子,就会看不到真实的孩子
我们的误区是:孩子成绩差、不听话,所以我要责备贬低孩子促其上进。
真相是:孩子不是因为笨拙成绩差而被贬低的,而是因被父母不断的贬低后而变得越来越笨拙、成绩越来越差的。恰恰是催孩子【改变】的声音,在帮他们【维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