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立于礼(二稿)

立于礼(二稿)

作者: 妙笔必生花 | 来源:发表于2020-04-10 13:30 被阅读0次

            在孔子17岁的时候就开始教学,并且还收了几个贵族子弟,由此可见,他的学问是多么的广啊。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并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事,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孟厘子为何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拜孔子为师呢?因为孟厘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所以,我死后,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他说的这句话可以表示孟厘子对孔子的信任度是很高的,毕竟,从他和他的儿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孟厘子也是追求礼的,但是,他并不像孔子那样去推广礼,并且其他的大臣也是在形式上追求的礼。

            在后来,他的两个贵族弟子要去老子住的那个地方办一些差事,他们便也让孔子去了,毕竟他们也知道孔子好礼,刚好老子在礼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什么都知道,所以,他们敢肯定孔子会非常高兴的答应他们的请求的,果然,不出意料之外,孔子真的答应了,后来,孔子到了老子住的地方,并问了老子许多关于礼的问题,老子也都一一回答了,并且在分别的时候送他了两句话:“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为人既冰雪聪明又善于深入观察问题,这本是好事,但因为他好议论人、好评价人,因此被议论和被评价的人才要去陷害他、弄死他或至少说要置他于死地。一个人既博学强识而又志向远大的人,往往却又会使自己的身家性命遭遇危险、自身难保。我觉得老子话中有话,他说孔子是第二种人,而他希望孔子成为第一种人。

            在孔子教学的时候,他自己曾这样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这里面的束脩是扎成一捆儿(一块儿有十条)的干肉。这里可以表现出在孔子这里,学校不只是给贵族子弟准备的,也是给身份卑微的人准备的,还是给家里贫困,但是爱学的人准备的。他这样的教学思想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有教无类。在当时,孔子积极推广私学,他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我刚刚说的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后来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季平子和郈昭伯以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便去攻打平子,平子就和孟氏、叔孙氏联盟去攻打鲁昭公,鲁昭公败,逃到齐国了。由此可见,当时鲁国的政治局面不平常,非常的反常,因为当时的鲁国并不是由鲁君统治的,而是被大臣们分为三份,分给了季氏、叔孙氏和孟氏,而季氏掌管的权利最大,并且在打仗的时候,国君居然败了,大臣居然胜了,这样的局面令人非常的不可思议呀!

            由于这样的原因,孔子才离开的鲁国,去了齐国,并且要在齐国推广自己的政治理想。后来孔子到了齐国,齐景公便分了四次问政于孔子,前两次孔子对齐景公说了两条治国方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政在节财,齐景公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但是在第三次的时候,晏婴进见齐景公,说了一堆不认可孔子的话,齐景公听了觉得晏婴说的话也有道理,便在第三次孔子见他时没有问政,而说了一些有点不好听的话,孔子便知道有人要害他,便离开了齐国。

            这就是孔子在这段时间的经历,他虽然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是,有的国君却不用他,真为他可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立于礼(二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kr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