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白话诠释:子路跟随在孔子的后面出行,却被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人,老人用手杖挑着耕作的器具。子路问他,“你看见孔子了吗?”老人说,“四肢不耕作,五谷分不清,谁是孔子?”说着把他的手杖矗立起来继续除杂草。
子路拱手作揖恭恭敬敬的在旁边站立(这就是后文中的长幼尊卑之义),老人于是让子路停下来不要赶路,并且邀请子路到他家去过夜,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见子子路(老人看懂了子路的长幼尊卑道义,于是才有这些行为)。
第2天子路路赶上了孔子,(并且告诉孔子这件事儿,)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于是让子路返回去见这个老人,子路到的时候,这个老人已经走了不见了。子路感叹说,“不出仕做官就没有道义。长幼尊卑的礼节不可以偏废,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可以偏废呢?(意思是老人既然懂了长幼尊卑为啥不懂君臣的尊卑呢?)想要自己自身清白却乱了伦理。君子出仕做官,是为了彰显道义。至于道义能不能推行,是早就知道的事情。”
切己体察:04和03两篇文章分别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对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好的诠释。03篇讲的是孔子,04篇讲的是子路。在这一篇中,原本粗鲁的子路变成了一个会用礼仪说话的人。在子路看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对伦理最好的尊重。
因为在政治黑暗的时候,还能够出来做官,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虽然挑战了自己,但却成全了社会的道义。避世的老人恰恰相反,虽然成全了自己,但却挑战了社会的道义,是不可取的。
正如我们在沟通这门课当中说到的,买卖不成仁义在!我出来做官并不是为了达到目的,而是为了使得这个过程被彰显。这和程序公平,而不是结果公平是异曲同工的道理。过程比结果重要啊!我们在管理的时候辅导人也是,辅导这个人不一定能使这个人的能力或者是素养有所提升,但辅导的过程本身就很重要,这是我们做管理的必要步骤,而不是可选步骤。我经常把管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大有可为,无所不为,也就是觉得什么事都能做;第2步是收到了挫折,有所为有所不为,即知道了自己的弱项,知道了自己的强项,并且有聚焦的去做一些事;第3步,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为而为看起来和第1步做的事情范围是差不多的,但是内心却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文言拾遗:植其杖而芸--“植”指的是树立,又如植行(谓所立的品行);植志(立志);植弓(立身);植表(树立标竿);植品(树立人品,培植好的品质);植德(立德);植操(树立志向操行)。“芸”指的是除掉杂草,通耕耘的“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