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极为不平凡的一生,可歌可泣,可悲可叹,更值得深思。作为一个母亲,我想说一说,他带给我的家庭教育的思索。
父母长辈是子女为人处世的“榜样”。项羽的杀人或许是从其季父项梁那里习得的。吴中起兵,首倡者是会稽太守,可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项梁却令项羽斩杀太守,项羽还在扰乱中,击杀了数百人。杀人的魔性一旦被激起,再也难以遏制,项羽开启了杀人屠城的洪闸。如果说这次杀人是战略考量,那么第一次战胜中坑襄城则是缺乏谋略、丧失人性的非人之举,但是对比,项梁没有任何教训的话语。如果项梁告诉项羽人命的重要性、告诉项羽做事三思而行,项羽此后杀人或屠城,想必会思索一番,因为项羽并非不通人性,并非不能教导劝说的,他最后一次想屠城时,一个十三岁少年三言两语就劝止了他。项梁没有教导好项羽尊重生命,没有教给项羽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资本。再看项梁起义之后,仅仅取得了三两次小胜利,就“益轻秦,有骄色”,这种轻敌、麻痹、骄傲自大的心理,被项羽全部吸收。鸿门宴前之所以大怒,是因为在项羽心中,大败秦军主力的是自己,能主宰天下的是自己,刘邦根本不配称王咸阳,但是刘邦这小儿竟敢想称王,真是欠揍。鸿门宴上不借机除掉刘邦,是项羽根本没有把刘邦放在心上,也是对自己军事才能得绝对自信。逐杀义帝、徙诸侯王,行为多么傲慢啊!项梁在项羽的成长过程中,做了一个反面的榜样,他给了项羽冲锋陷阵的能力,却没有教会项羽怎样修养自己,怎样获取最后的大成功,实现人生的大目标。项羽的失败,项梁其责难逃!即此,父母一定要谨记身教的巨大力量。
适当的管束是必要的。《项羽本纪》开篇,司马公简单交代了项羽家世后,叙述了项羽两件事:三次虎头蛇尾的学习和立“取代秦始皇”人生目标。孩子目标宏达、理想高远,作为父母自然高兴,可是不能把预设的目标当作实际啊,孩子或许不知道只有经历艰难跋涉才能实现人生目标,但是父母必须要知道而且务必让孩子知道人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现实与预设目标之间有段路要走,实现目标是需要诸多才能和付出的。但是项羽在三次学习中,读书半途而废,剑术一知半解便终,兵法略知其意又止。在项羽读书不能善终,项梁没有任何劝导的话,当然可能有,司马公因为文学的需要没有写,不管有或没有,读书是人生的必须技能,如果孩子对此不能坚持,父母是必须加以管束教导的,当然方法也是要认真思考的,说教、勒令是难有成效的。项羽再次半途而废时,项梁的反应是“怒”,项羽稍作解释,项梁就满足了他学习更高技能的设想。孩子对事物的认知难免高大上,可是做父母的需要做到既让孩子仰望天空,又要走实脚下的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尊重孩子是必须的,管束孩子也是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