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全凭一张嘴。
访问人国走大门,访问狗国走狗洞。
访问上等国用上等人,访问下等国用下等人。
桔生南为桔,生北刚为枳,齐国人在齐国是勤劳的人民,到楚国变土匪,是水土的不同。
外交上的智慧和反应,虽然不是真刀实枪的对抗,但一样是诸侯国之间争高下的较量。
晏仲平的另一桩功劳就是帮助齐景公挑选人才,树立人才的标准,并举荐了大司马穰苴,并严明军纪,抵挡了晋国和燕国的进攻。他和相国晏仲平配合,使齐景公在位时,一度声名远超晋国。
鲁国 孔子的事情就不说了,他周游列国,问道老子,建立私学,著《春秋》。
说一说关于楚和吴的霸主地位问题。
72.息兵会议
当时的情况:
列国的斗争主要是诸侯的兼并战争。
诸侯在兼并战争中要依靠他们的左右,只好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别赏赐给立了功的大夫。
因此,真正得到兼并战争的好处的倒是诸侯手下的大夫。他们从战争中得到了土地,又从榨取农民的劳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绝大多数的诸侯反倒做了挂名的国君,正像周天王做个挂名的天王不能管束诸侯一样。
在经济进一步发展中,为了掠夺土地和农民的剩余劳动,这些有势力的大夫之间也进行着兼并战争。列国的斗争就这么转到大夫的兼并战争上面去了。
息兵会议来开会的,主要就是各诸侯国掌握着大权的大夫们。
势力范围:
鲁、卫、郑、曹、邾、莒、滕、薛等是在晋国的势力范围内的;
蔡、陈、许、沈(沈,在河南省汝阳县东)等是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的。
其余像宋、齐、秦是大国,谁也不属谁,算是独立自主的诸侯国。
会议结论:
所有原来受晋国保护的国家也得朝聘楚国;
所有原来受楚国保护的国家也得朝聘晋国;
各国交纳岁贡要两份,一份给晋国,一份给楚国。
大伙儿订立盟约,对天起誓:谁要破坏盟约,先出兵的,各国就一块儿去打它。这么着,向来给中原诸侯称为“蛮族”的楚国,就正式由大伙儿承认是个霸主,正像晋国是霸主一样。且会议当场,楚国抢占主位,晋国低调居后,因为实力不允许了。
100章黄池大会上,晋国一向中原霸主的会议先锋,又被打败了楚国的吴国占了先。吴国先用礼,把老祖宗受封时的辈份来算,吴比晋大三倍。后用兵,三万六千士兵逼着晋国屈居其下,晋国改其吴王名号为吴公,求了平衡才算完成了黄池大会的歃血为盟。后来吴王夫差朝见周天王,要求奉旨讨伐齐国,周敬王还赐给夫差一张大弓和一块祭肉,那就是承认他为霸主的意思。(俆州大会,勾践当上了霸主。)
这次大会的结果,最倒霉的是卫国,接连发生政变。先是老父亲蒯瞆利用姐姐孔姬,也就是卫出公姑姑的力量,加上晋国背后的扶植,赶走了儿子主公卫出公,自己即位,史称卫庄公,二儿子疾为太子。后来因国库亏空想叫回卷钱跑了的先君儿子。二儿子沉不住气就降了四条罪状杀了卫庄公的心腹浑良夫。
晋国以卫国不拜访为由挑事卫国,以解黄池大会被吴占尽先机的羞辱,赶走了卫庄公及太子,他们逃到戎地被杀,晋国立了新君。
齐国攻打卫国,新君被杀,齐国又立了新君。
卫国的大夫石圃把齐国立的新君轰走,接回了子原先最早的卫出公。
卫出公恩将仇报,反倒把石圃轰出去。
卫国的大臣们都害怕起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又把卫出公轰出去了,晋国又把卫庄公蒯瞆的一个异母兄弟立为国君,就是卫悼公。
主君的频繁更替,是内忧外患的表面症状。卫国就像体质柔弱的人一样。内部免疫力又差,加上外在环境各霸主之间的明争暗斗总要发泄口,卫国就是这个发泄口,所以是病痛最严重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