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健康早报
李军:想起家乡苹果就想起好友张博

李军:想起家乡苹果就想起好友张博

作者: cc03f1947a22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17:36 被阅读271次

    不知道是这次外出在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地方看到了一枚红彤彤的苹果雕塑,还是走进家乡大桥看到我们的红艳艳的用钢铁做的苹果,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家乡苹果产业发展的回忆。三十五年了,曾经发生的很多故事都已经淡漠了,不是想忘记,而是生命的过程就是这样的,淡漠似乎就是生命过程的一种必然。可是有些事情却忘不了,似乎已经融入生命之中,注定要和生命为伍。昨天写了点关于家乡苹果产业发展的历史真相,晚上朋友就跟帖点评了,说大爱就是对家乡的爱。其实朋友对我的家乡果业的发展也是做出过别人替代不了的贡献。他是渭南日报社的副总编辑,当然了,当年他就是个年轻的记者,和我一样,心里盛装的都是生命的希望,都是对未来的憧憬。

    我们认识大概也有三十五年的时间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友谊也是从家乡栽植苹果的那一刻就开始了。那时候我们都年轻,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我现在都记不清楚了。不过我只隐隐的觉得第一次见面似乎就很有缘分。不知道这是不是生命本身所固有的缘故,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这一辈子我们会成为最真诚的朋友。当时他好像也是从大学里毕业不久,印象里好像是从哪个学校招聘到当时的渭南报。那时候的渭南报还是四开的小报,一种出三张。不过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阵地,对于我,对于张博来说,都是很心满意足的了。第一次他来家乡不是为了苹果的事情的,我们在一起好像还讨论了人生的很多看法。

    也许是经历的不同,也许是人生成长的感觉有差异,刚开始我觉得张博就是一位充满着理想的大学生。当时他说起中国的历史来口若悬河,很是令我羡慕。毕竟人家是科班出身,不像我,高中毕业就开始走江湖了,所以当时我的思维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江湖乱道,说的就是现在的没有规矩。好几次我们在一起说到了第一次合作都已经记不清是采访什么了。但是有些过程却还能记忆犹新。看起来生命相对于人生来说,有些些需要的是结果,有些需要的就是过程。

    当年尽管张博是在渭南报社上班,我在县上。但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成长是共同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真正的合作就是从家乡苹果的产业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感觉是,家乡决定要发展苹果产业,这在当时可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几千年的农耕笼罩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思维,让人们在养育自己几千年的土地上栽植苹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了,时代在变化,生命的认知也在变化。当时县上提出的是在沟坡地上栽植苹果,就这样也还是困难重重。现在想起来,当年的李文朝书记可真的是有些担当精神。别看他平日里总是带着微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雪域高原上生活了八年,养就了自己刚毅的性格。当时给我的感觉他就是黄土地上的一条硬汉。就是微笑也是留给人们一种信心。

    我记得很清楚,我和张博合作第一篇关于家乡苹果的稿件是在家乡已经发展了三万亩苹果的时候。现在说起来三万亩对于已经号称五十万亩苹果的家乡来说,真的是不算什么。可在当时能有三万亩的苹果那也算是奇迹。因为人们还没有后来的认知度,还不知道苹果产业的未来是什么。我们那时候似乎也很朦胧。所以第一篇关于家乡苹果的稿件到底该定什么样的题目,我俩还有过一些争议。张博来自农村,生活的经历决定了他对事物真实的认知趋向。不像我,由于我是在北京当兵,所见所闻似乎要开放很多。当时我想,既然家乡想发展苹果,那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可是当时张博认为,既然是新生事物,还是要谨慎一点的好。免得哪里出了差错。我记得清楚,我们俩第一篇合作的稿件题目就是《白水在山沟沟里栽植了三万亩苹果树》。

    懂新闻的人一看都明白,这就是一篇几百字的消息。就是告诉大家白水有苹果树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县突然能栽植三万亩苹果那也很是令人惊讶的。不过我的家乡当年在发展苹果产业的时候,的确是十分迅猛的。没有多长时间,家乡苹果树的栽植就超过了十万亩。对于一个只有九百八十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县份来说,对于只有六十七万亩耕地的家乡来说,这样的份额已经突破了当时人们的心理防线。记得当时张博来县上采访。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没有现在的条件。每次来都是坐着客车,要走大半天的时间。而且来了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我记得清楚,当家乡苹果发展到十万亩的时候,我们就在当时的县政府招待所的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开始讨论。家乡的苹果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经常探讨一些问题,就是要写几百字的消息也会思考很久的。要知道,十万亩苹果在当时就算是天文数字了。不过就是因为速度张博当时对我说,看来对于我的家乡发展苹果产业需要重新认知了。也许这就是黄土地上的革命,也许这就是对几千年黄土地上的农耕的一种挑战。那一次我们是骑着自行车去了果园。当时挂果的苹果园还很少。可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大片的果树林的时候,都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张博说,看来白水的决策者不光有胆量,而且更有智慧,特别是在那个年代需要勇气和担当。当年做新闻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几百字,甚或是几千字都可以用材料剪辑来完成。那时候我们没有这样的概念,就是一条简讯,也是要到现场去采访的。

    那一天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了好几个果园,看到农民们充满希望的眼神和富有活力的干劲,我就和张博说,看来家乡的希望就要来自于这些果园,家乡的未来就要凭借着果园的发展被诉说。那是我和张博第一次合作写新闻特写。题目我还记得,是《十万亩苹果给了白水希望》。当时能写一篇千字的文章,在渭南报算是放了卫星。要知道,当时就是十六开大小的报纸,总共才四个版面,想要占据一千多字的位置谈何容易呢。不过张博很有信心,几十年了,我就这点最佩服老友了,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的认真,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我们写完了稿子,去吃水盆羊肉,就在羊肉馆他对我说,这算是一个重块头的稿子了,他要亲自送回报社,要和总编好好交流。

    我知道,当时家乡发展苹果市上也是有着不同的声音。对于当时被称为渭南地地委的机关报,自然也是会有顾虑的。那天是我请的客,最后我送他去汽车站上了长途客车。下午我在办公室里等他的电话,一直都到快要下班的时候,电话才来了。他没说话,光是听他喘着粗气,我就知道稿件通过了。他很激动,他对我说,他总算把总编的思想给做通了。既然是新生事物,为什么就不给一点机会呢。没有做怎么就知道不行?难道黄土地上只有传统的农耕才能拯救生命?我记得那篇稿子是发在渭南报二版头条的位置,当时在县上还真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就连一向沉默寡言的松元书记见了我都说,下午他请我吃干捞面。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一顿干捞面吃多了,让自己的血糖居高不下,但我知道自己却从来没有后悔过。现在想起来,我多想再吃一碗干捞面。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合作,张博有信心了,我更是信心满满的。当年似乎和现在不一样,当时我就是二十几岁的新闻干事,我和张博选好了主题,他说需要采访一回县委书记。我当时就在招待所的门房里给书记打的电话。我直接告诉他想采访他,说了主题和内容,让书记做点准备,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那年头似乎没有什么上下级的差异。觉得既然是工作,书记怎么啦,书记也需要配合才行。当时我都没有听清楚松元书记是怎么回答的,我就挂了电话。站在一旁的张博问我书记答应了没有?我说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想让家乡有个好的明天,这片土地上只有精神,没有当官的。

    这一席话就是到今天和张博相遇,酒喝多了,他也会开我的玩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是不知好歹,多亏遇上了松元这样开明的县委书记,要是放到现在,不要说是个小小的新闻组长,就是宣传部长恐怕也会吃闭门羹的。下午我们准时去了松元书记的办公室。走进去我发现茶水都给我们倒好了。我们就坐在书记的对面,我来提问,书记按照我事先说的接受了采访。也就是那一次,我发现一米八几的蔺松元讲到激动的时候会站起身来,会手舞足蹈起来。也就是那一次他讲到了黄土地上的绿色航空母舰,讲到了黄土地上的伊甸园。也是那一次他第一次提到了家乡未来苹果发展的目标就是五十万亩。我当时真的都听蒙了,五十万亩苹果就意味着家乡留下不足十八万亩的耕地,那样大家吃什么?

    当我把自己的困惑说给松元书记的时候,他仰头哈哈大笑说,谁吃了我们的苹果,谁就会给我们粮食的。原计划采访一个半小时,谁料最后竟然延长到了两个半小时。最后还是我打断了书记的侃侃而谈,我告诉书记我们要吃饭了,当时张博还不停的捅我的腰,让我少说两句。可我不愿意,觉得书记怎么啦,书记也不能不让人吃饭吧。我记得很清楚,当我说我们要吃饭了,松元书记笑呵呵地说,要不要他管饭呢?我说免了吧,吃了他的饭就会不公正的。松元书记说那也好,他还能省几块钱呢。走出书记的办公室,张博就对我说,我是不是太任性了呢?也不怕书记不高兴。我说怕有什么用?既然都在这片土地上拼搏,谁还能容不下谁呢?

    回到招待所,那天晚饭我们喝酒了,喝的就是家乡的杜康酒,那时候的杜康酒至少是纯良佳酿,我们俩人喝了一瓶半。要不是晚上我们要要讨论稿子的写法,说不定两瓶酒都会灌进肚子里的。也许是喝了酒,酒精上了头,我们讨论了很多种方案,最后还是我提的就用《一叶小舟托起黄土魂》为题来写吧。分三个部分。谁写第一部分,谁就写第三部分。那年头到底年轻,到底就是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我说我来写第一笔吧。毕竟是我的家乡,毕竟我对黄土地的感情更深厚一些。张博这辈子我看出来了,他就是拗不过我,什么时候最后都得按照我的刑罚去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缘分,这是不是天成的朋友。反正现实就是这样的。当时我能感觉出来他想写第一笔,我就是没有给他机会。

    那天夜里,我在套间外边,他在套间里边,一直写到东方鱼肚白。早晨起来我看了他写的东西,他看了我写的东西,说要赶回报社去。这是我们俩合作最长的一篇稿件,有一万五千字。后来这稿子在渭南报用了一周的时间,分三次,三个整版刊登。也就是从那以后,白水的苹果开始有了主题。记得后来我见到报社总编的时候,他对我说,这也是渭南报创刊以来第一次用这样的篇幅刊登县上的主导产业。就是到今天,我和张博每每谈起那次合作,各自心里都有几分自豪和得意。

    后来的岁月里,张博和我几乎合作了县上关于苹果几乎所有的重要稿件,当时我就开玩笑说,有朝一日家乡的苹果真的收获了,一定建一所纪念馆,一定把他的事迹放在里边,让家乡人记住他这位外乡人为白水苹果所做的贡献。开始我还坚持说,可后来慢慢的我也不说了,因为慢慢的我感觉自己也不愿提起昔日的往事,不愿把昔日的辉煌交给现实。前不久我看张博在朋友圈里说他想去雪域高原,问有没有人和他结伴同行。我想去的,可我没有时间。结果后来他没有去,而是走进了大秦岭。我没有问他原因,但我知道这就是人生,十有八九总是不如意的。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该忘记的都忘记了。可张博留给家乡苹果的那些智慧,那些文字却留在了我的心里,我想这辈子不会忘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军:想起家乡苹果就想起好友张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pm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