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短篇小说《示众》用2400多字描述了中国的典型凑热闹景象,无数的动作描写衔接着事情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示众的闹剧。
如果代入电影的镜头观看小说阅读,我们首先看到的镜头是在西城盛夏的街道上,没有过多的喧闹,群狗在树荫下避暑,老鸦在树上小息,卖酸梅汤的老板打着铜盏揽客,车夫默默的在赶路,胖小孩叫卖包子的嘶哑声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过去,他细细的眼睛,歪着嘴在店门前叫喊,我们看见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放着冷了的“新鲜出屉的热包子”,寂静的夏日午后镜头突然来了转场。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鲁迅笔锋一转,把我们的电影镜头带到了一个新情景,新人物巡警和白背心犯人悄然登场,寂静的午后渐渐被喧嚣打破,巡警和白背心站立处围满大半圈的看客,人群里发出的声音扰了夏日的眠,酷热的太阳打在他们的背部,随着秃头老头子、 红鼻子胖大汉的加入, 圈子越来越满。
镜头拉近,我们看见秃头老头子弯着腰研究站在他对面的犯人白背心上的字,边看边念出模糊不清的词,镜头一拉转,我们看见白背心犯人也在研究弯着腰的秃头老头子,看着他发光的脑袋,缓慢的镜头过去,胖小孩也在研究秃头老头子的光油油脑袋。这时,一位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在努力的往圈里的挤,秃头老头子感受到后方传来的推力,连忙站了起来,抢占好自己的位子。
镜头往上一拉,我们看见西城的街道上,车夫不再匆忙赶路,包子铺前也没了叫喊声,人群都聚集成一个圈。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电影镜头又一个转场,“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他努力的钻到三四层的时候便遇上了一个赤条条的留着汗的宽脊背,他往右边转了方向继续钻了,在无数的屁股墩寻找光明,终于有一丝光透进来了。某个屁股向右一歪,突然一声“什么”传来,那丝光便消失了,小学生钻着钻着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那把刀发散着冷灿灿的光芒。
“他,犯了什么事啦…”一个工人像秃头老头子发问,但没有受到期待的回答,秃头老头子直愣愣的盯着他,其他人也跟着直愣愣的盯着他,他感觉倒像犯了事的被人瞧,局促爬上了他的脸,而后默默退了出去溜走了,给镜头留下一个背影 。接着一个长子补上了他的空缺,又一个电影新情节出现。
影片的最后,胖小孩又歪着头叫卖“热乎”的冷包子,车夫又开始匆忙赶路,长子、秃头离开走去,老妈子抱着小孩子在屋檐下向渐渐散去的圈子一瞥,热闹的人群渐渐消失……
示众是将犯人展示在大众面前,可鲁迅笔下的示众倒像大众展示在犯人面前,他们凑热闹的嘴脸,你推我挤的行为在白背心面前都显得那么可笑,鲁迅通过“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等等句子,吸引读者的好奇心,推进情节的发展,衔接了的剧情发展,加强了小说阅读的视觉性、既视感,将示众的场景转换活灵活现展示在读者眼前。
通过对凑热闹人群的神情动态描写,如“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丰富人物形象,廖廖的描写却刻画出工人被人们直愣愣盯着时的局促感和忸怩感,展示了心理细节的发展。
文章通过对各个人物的动作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加强读者对人物的认识,加强小说阅读的视觉,如描写小学生努力往人群里钻去时“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他知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见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等句子展示了一个小孩想要凑热闹的行为,一个“钻”字更表达出小孩身体的矮小和瘦弱,面对人群时,只能用身体在人群中开道找位置。对人物动作的细致描写,增强了阅读的画面感,似乎读者就是那个小孩,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的场景出现在眼前。
文章通过不多的对话描写展示了示众过程中的各种糗态,如胖小孩不看包子铺来看热闹被大人打时的一句“好快活,你妈的…”展示出市井之徒的粗俗,将剧情推往结束的方向发展;老妈子抱着的小孩子对白背心的一句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引人深思,到底是示众的犯人好看还是这群凑热闹的人们好看,点拨出一场示众的闹剧。
阅读《示众》时,脑海里能跟着鲁迅的文字出现一幅幅画面,好像我们便是书中的旁观者,看着事情的发生以及结束。此种小说的展示手法,不仅能加深阅读的深刻性,更加强了阅读的画面感,让读者随着作者的笔杆体会一场“示众”的闹剧,引导读者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