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的书评之《包法利夫人》
七弦/文
01
1839年,一位农民的女儿,名叫德尔芬妮·德拉马尔,嫁给鲁昂市立医院的一位丧妻的外科医生欧仁·德拉马尔。
由于深受浪漫小说的影响,德尔芬妮·德拉马尔整天都把时间花在梳妆打扮和阅读小说上,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她感到无尽的倦怠和空虚,慢慢产生“性妄想”。
后来,她接连出轨,日日花天酒地,以致负债累累,最终服毒自杀,死时还不到27岁。
她的丈夫也于次年12月自杀,留下女儿孤苦伶仃一人。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在当时的法国引起了巨大轰动。
1849年,这位可怜丈夫所在的医院院长的儿子福楼拜听说了这一事件,于是以此为原型,创作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包法利夫人》。
事实上,除了德尔芬妮·德拉马尔,研究者发现包法利夫人的原型并不止这一位,甚至还有福楼拜的妹妹卡罗琳。
我们很多人都听到过的一个关于福楼拜写作《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就是他写到包法利夫人去世时自己抱头痛哭。这一故事一度被认为是因为福楼拜太过投入,
实际上,这段描写正是卡罗琳去世场景的再现,福楼拜的痛哭,更多的是因为妹妹离世的巨大悲伤。
《包法利夫人》发表于1856年,当时正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巴黎是世界金融中心,社会上层的贵族与资产阶级群体沉醉于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之中,而中产及无产阶级人民却因此在生活与工作中处处受限碰壁,只能在文学与艺术中寻找生活的慰藉。
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在这一类人群中流行起来,以满足他们内心对于上层社会的生活交际方式的憧憬与向往。
包法利夫人作为一名富裕农户出生的小资产阶级夫人,正是这一阶层人物的典型代表。导致她日后悲剧命运的诱因之一,正是她所热衷的浪漫主义小说。
福楼拜本人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他父亲后来鲁昂市立医院院长。
身为一名杰出的作家,他本人虽然交友不广,但也经历了法国七月革命、二月革命、第二帝国等社会不停的动荡,他看到了社会繁荣的背后是政治腐败、物欲横流、道德堕落、人与人之间只有尔虞我诈而没有真诚与信任。
毋庸置疑,医院环境也影响了他对人生苦难的看法。他父亲和妹妹相继死去,更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可以说,病人的情景、自己的病痛、亲人的死亡,使福楼拜的心里充满了无名的悲哀和惆怅,也使他对苦难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写作,福楼拜不信任灵感,他深信:涂改和难产正是天才的标志。关于修辞,他有过这样一段精准的描述:
“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所以,这本文学史上的巨著,被当做小说的范本,毕飞宇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最好的小说教材。
福楼拜终生未婚,但情感经历却极为丰富。有人这样评论福楼拜的一生:放荡的人生与自律的写作。
02
让我们进入小说部分。
与前面所说的德尔芬妮·德拉马尔的人生经历一致,艾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她天生丽质,聪慧能干。
她十三岁时被送到了巴黎的修道院,在修道院里接触到了浪漫主义小说,于是“她但愿自己能生活在一座古老的小城堡里,像那些身穿长腰紧身胸衣的城堡主夫人一样,整天呆在三叶饰的尖顶拱门下面,双肘撑着石栏,手托下巴,眺望远处平野上的以为骑黑马、戴白翎饰的骑士疾驰而来。”
另外,“她的性格,在热情浪漫中讲求一点实际的意味,爱教堂是爱里面的花儿,爱音乐是爱抒情歌曲的词儿,爱文学是爱使人心潮澎湃的激情。”“她寻求的是情感,而不是景物。”
修道院的嬷嬷们起初对她寄予厚望,后来发现她辜负了她们的心意。她像一匹被套了头套的马,“冷不丁的停下脚步,嚼子就从牙齿中间掉了出来。”
回到了家的艾玛,起初感觉到了生活的新奇,但很快就觉出乡村生活的索然无味。
这时,乡村医生夏尔走进她的生活,她投入自己的所有热情,然而,婚后几天她就发现了真相。
“夏尔的谈话就像人行道那样平板,人云亦云的见解好比过往的行人,连衣服也悉如原样,听的人既不会动情,也不会发笑,更不会浮想联翩。”
他的丈夫夏尔因为一次意外的行医,救治了一位贵族,这位贵族邀请这对年轻的夫妇参加了一次晚宴。
晚宴结束后,包法利夫人感到“舞会音乐犹在耳边回荡,她使劲不让睡意上来,转眼间就要和这奢华的生活告别了,她要尽量让着美妙的幻景在脑海中多停留一会。”,而且,“她向往了解他们的生活,渴望置身其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这次晚宴对于艾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果之前她对于贵族奢华生活的理解仅仅来自于书本,那这一次,她真实的置身于奢华之中,从此以后,她的生活,就将在追求奢华中不断堕落,就像她收起的缎鞋:“一旦擦着华贵而过,便留下了无从拭去的痕迹。”
而且,在这次晚宴中,她在精神上出轨于一位子爵,这一点,连她自己都不曾察觉。
这是燎原的那一点星火,本已感到生活索然无味的包法利夫人,更觉得人生有着难以承受的平淡和无聊。
不满足现实生活的艾玛,很快出现了种种“病症”,深爱他的夏尔判定她需要换一个环境,于是带她搬到了永镇。
以此为起点,她开始了自己的婚外情史。
第一位是律师事务所的书记员,年轻腼腆,他和艾玛一样,深感生活的无聊无趣,艾玛的到来,让他平淡无奇的生活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于是,两个同样“孤独”的人惺惺相惜,以至于坠入爱河。然而,因为艾玛残存的克制和对于出轨的畏惧,最终,书记员“厌倦了没有结果的爱,再说,日复一日的始终没有变化,你既别想从中得到一点好处,也别指望会有任何盼头,这样的生活开始让他感到不堪重负了”,他离开艾玛,去了巴黎。
艾玛在经历了一次失恋的打击之后,被贵族罗多尔夫注意到了。
这位情场老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她,而艾玛,因为失去了一次“爱情”的机会,便再不愿多失去一次。
两个人开始了一段干柴烈火似的偷情,然而艾玛在感情中的热烈、贪婪很快就让罗多尔夫厌倦了,她却一无所知。
就在她不惜赊账准备自己私奔的种种行装后,在约定私奔的那天,罗尔多夫一封分手信和驾车离去的背影,将她打入失恋的深渊。
这一次,她差点丢了命。
书记员再次进入艾玛的生活。这一次,书记员已经不是那个生涩的青年,已经尝到了情欲甘甜的艾玛,也成了真正的荡妇,因为对无聊丈夫的报复,对平淡生活的回击,对被情夫抛弃的怨念,她变得肆无忌惮。
情欲、肉欲、物欲像出笼的猛兽,张开了血盆大口。
艾玛债台高筑,借钱无门,最终饮毒自尽。
03
记得我第一次读《包法利夫人》的时候,整本书读完就只觉得包法利夫人不可思议的“愚蠢”,我完全无法理解和想象她不计后果的幼稚行为。
然而,这次再读,终于开始明白,不是包法利夫人“愚蠢”,而是我自己的“愚蠢”。
如果仅仅把这本书当成通俗小说,那它不过只是一个女人自作孽不可活的风流史罢了。
然而,福楼拜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有人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包法利夫人。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
包法利夫人的欲望,是关于爱情。
所以,在她遇到夏尔的时候,“她只觉得至今一直像只粉红色翅膀的大鸟,在充满诗意的天空中翱翔的神奇爱情,终于被她攫住了。”然而现实的平静,却让她生出无以名状的烦闷。
她的第二次爱情,是对舞会中子爵的“单恋”,她常把把捡到的子爵的雪茄烟匣拿出来把玩,想象子爵的生活,因此,她从订阅的杂志中,知悉了巴黎的一切。
第三次爱情,“她爱恋着莱昂,她喜欢独自待着,为的是能自在的享受思念的快乐。”然而,“她愈是意识到这份爱情,她就愈往后退,一心别看见她冒头,想让它的来势减弱些。”“她克制住了自己,想必是由于悠忽、畏怯,还有害羞的缘故。”
可当她经历过与罗多尔夫的偷情,重燃与莱昂的旧情之后,她彻底变成了一个放荡不堪的女人,“她不住的对自己许诺,下次幽会一定要爱得死去活来,过后却不得不承认全无新奇之感可言。”
然而,再见面,“她三下两下脱去衣服,松开胸衣细束带,任凭它刺溜一下滑到腰际,犹如一条游动的水蛇。”
她以为在追求爱情,却把自己彻彻底底的变成了荡妇。
她的欲望最初只是一只可掌控的小兽,最终被养成了失控的猛虎,而她则成为猛虎最美味的食物。
她以为爱情能带给她终极的幸福,可最终她发现自己从未幸福过。“为什么她依靠的东西,顷刻间就会化为泡影?”
当她马不停蹄的以为抵达了欲望的巅峰之时,却发现“每个微笑都藏着无聊的哈欠,每次欢乐都蕴含着一场悲剧,兴趣盎然背后永远是腻烦嫌恶,最甜蜜的吻留在你嘴唇上,也只是对更酣畅的快感的无聊渴望。”
以为是满足的背后,却是人生巨大的虚空。
而当她窥见欲望背后的真相,等待她的是高筑的债台。
无论她的新欢还是旧爱,在现实面前都无力帮她偿还,
爱情的幻像破灭,现实的债务巨大如山,除了死,已经无路可走。
如果,我们眼里仅仅看到追求爱情路上欲壑难填的包法利夫人,似乎我们都可以成为那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审判者。
然而,人生路上的欲望,又何止爱情?
平凡如我们,哪个能做到无欲无求?而当我们一往无前奔着欲望而去的时候,求而不得是痛苦,得而不是更是痛苦。
我们的欲望,是不是也在长成猛虎?
蒋勋说,我把《红楼梦》当做佛经来读,因为觉得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
我读《包法利夫人》,最终也读到了福楼拜的慈悲。
包法利夫人在欲望面前的种种挣扎,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困境?
网友评论
https://www.jianshu.com/p/a9b480930d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