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幸福课》阅读笔记(3)爱与孤独

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幸福课》阅读笔记(3)爱与孤独

作者: Echo走走停停 | 来源:发表于2017-08-17 22:07 被阅读0次

    其实很早就拿到了《幸福课》,但一直看了又放下,过段时间又默默拿起书继续看。这么纠结的阅读体验完全是因为,每看一篇都不禁感叹“这不就是我吗”,然后就带着病人问诊般的急切开始往下看解决之法。但是,动机老师真的是个太温柔的人,从来不会劈头盖脑给你一个他认为可行解决之道,而是慢慢的引导你去想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在哪。往往一个章节的内容,要花很慢很长的时间去想去思考。这对于一个急性子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

    于是干脆做了笔记,也不枉费这一番纠结的阅读体验。

    特意买了一本送给朋友作为结婚礼物

    《爱与孤独》一章

    一、如果你也有“不完美”的父母

    我们对父母的两种不同态度:愤怒和原谅。虽然从历史传统看,后者比前者正统的多,但现在前者比后者有人气的多。

    这几年心理学普及的最大成果之一,是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了解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影响,而副作用则是父母变成了心理问题的替罪羊。

    经常有人说:“我的问题,来自我的原生家庭。”

    但其实这只说对了一部分。父母,的确会影响我们的人格,但这种说法也把我们从生活的承担者和决定者,变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更多的是有各种缺陷的普通父母,他们并不是不想爱孩子,而是不会,甚至意识不到问题,伤害,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愤怒太重,可原谅又太轻了,轻到让人怀疑,通过粉饰太平来回避问题。

    心理学家库布勒·罗斯,在研究人们怎样面对死亡时,曾提出一个著名的五阶段模型,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平静。这个模型也被广泛的用来解释,人们面对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比如面对一个不完美的父母,会经历的心路历程。

    悲伤不是什么好的解决方案,但它最接近真相,它能帮助我们从愤怒中解脱出来,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对自己生活负责的独立的人,我们在悲伤中增长了爱和同情,这种爱既给父母,也给那个曾经弱小的自己。

    二、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如果你也有不那么亲密的父母,该怎么跟他们相处?

    有人说父母对你过度关心,让你只想躲避。这表面上是说父母给的多了,但其实是说父母给的少了,多的部分是付出背后的控制和操纵,少的部分是真正渴望的安全感,亲密感和爱。

    我们会嫌弃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我们也会忽略控制背后有对爱和亲密感的渴望。父母需要被需要,所以总想以牺牲自己的方式给你更多,这多少有点悲伤,你和父母都渴望彼此能够更加亲密,只是这种亲密不是因为渴望就有。这不是你的错,这只是一个让人无奈的事实,你不需要内疚,爱是不会在内疚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你想到家只觉得沉重和疲惫,你就没法爱他。

    放下期待,从零开始和父母相处,以及成为自己的教养者。成为自己的教养者,其实还有一个别名叫独立,只有当我们不仅从物质上,还从精神上与父母独立,我们才能真正从,与父母的爱情恨交织中解脱出来,客观的看待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在那个时候,也许反而能找回一些家的温情。

    三、关系越亲密,越需要边界。

    独立是一件挺寂寞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既没法庇护他人,也没法受他人庇护,需要赤裸裸的独自面对存在本身,为了克服这种孤独,我们会在朋友和家人之间创造更加亲密的关系,有意地模糊边界。

    不要试图做一个拯救者,你没有办法拯救别人的人生,那是上帝的工作。

    我看过很多这样的故事,朋友之间从嘘寒问暖开始,到渐行渐远结束,中间还穿插着,你责怪我不理解你的痛苦,我责怪你,不赶我的付出这样的戏码。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而是我们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很客观,我们也只能遵守。

    可是很多人宁可保持某种依赖关系,也不愿意看到边界的存在,我猜这是因为我们很难面对这样的事实,人生而孤独,我们竟无法让别人承担我们的命运,也无法帮助别人承担我们的他们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照顾好我们自己,然后让他人照顾好她自己。

    很多人都很难劝服自己,我的事是我的事,父母的事是他们自己的事,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人也会不断以爱的名义,进入他们的生活。于是父母和孩子的生活被紧紧绑在了一起,爱和自私,自己的需要和家人的需要混杂在一起,家人的边界自然变得模糊,以至于有一天长大成人想重新划定一条边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做不到了。

    无奈的一边是人口流动的工业文明,年轻人在到处迁徙,寻找自己的生活,无奈的另一边是千年的家族意识,以下为先的传统文化,于是他们陷入了这样的境地,往前一步是委屈,自己往后一步是内疚自责,进退两难,无法动弹。

    四、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

    根据马斯洛的说法,人的动机虽然千差万别,但最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弥补匮乏的动机,另一种是满足成长的动机。

    匮乏导向的人,在生命早期,有一些基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要大多数来自父母或者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爱,于是他们常常一边对人生怀疑虑,一边不断向他人寻求安全和爱,让他们感到孤独时,他们想借由他人来逃避孤独。

    而成长导向的人,可能是因为不缺爱,也可能是因为足够自恋,所以不需要太多别人的赞许和肯定,对别人的依赖也相对低,所以能够安心做事,享受孤独。成长导向的人,因为有独处的能力,所以他们更能发展一段独立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用交换崇拜或者占有来达到。

    如果用无条件的爱来形容人与人之间长久的关系,多少有点像人性的乌托邦,因为越是亲密的关系,就越会有利益和情感纠葛在。但如果这种关系说的是我们生命中,经历的某些闪光时刻,那我们都曾遇到过。

    这有点像,你在荒野上行走,抬起头,忽然发现,不远处也有人在行走,你们的路偶然的交错了,于是你们发现了彼此,欣喜的打招呼,嘘寒问暖,做短暂的停留,再重新出发,那时候你并不在意他是否还在你的旅程出现,或者你有什么用?你感到欣喜,只是因为对同类天生的好奇,只是因为你知道,有人也在走着跟你相似的路,并默默承担这种孤独。

    五、爱别人是加强自己的方式

    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跟人交往觉得麻烦,不跟人交往,又感到孤独?

    如果有,那你对朋友的期待多少有点像对机器人的期待,你不想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你只想让他们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喜欢你,爱你,安慰你,缓解你的孤独和痛苦。你多少有点把他们当工具了,你觉得他们很重要,也仅仅是觉得他们的功能很重要。所以朋友会抱怨,跟他们交往是在用他们,而不是在关心他们。

    当然你并不想这样,我猜也许是在生命的早期阶段经历过某种匮乏,爱的匮乏,这种爱本来应该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当我们缺少这种爱时,我们就会不断的渴求和索取爱,我们会更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并没有那么在乎我们事,我们会向远离他们,因为我们担心,他们会否认我们的价值,于是对爱的渴求让我们远离爱,孤独本身成了制造孤独的动力。

    那怎么办呢?首先接受我们的孤独吧,即使我们得到了想要的爱和友情,也无法改变人生而孤独这个事实,然后试着看看周围,有多少像你这样孤独的人,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就像我们理解自己的痛苦一样,理解别人和爱别人,是缓解我们孤独的唯一方式,如果很难,那就从那些跟我们相似的人开始,因为那些人身上或多或少,有我们自己的影子,爱他们也更加爱我们自己。

    你不想成为一个被施舍被可怜的人,那就尝试做一个给予和分享着吧,这种给予不是我们对未来的投资,而是我们加强自我的方式,也不是我们对资源的消耗,爱用完了就没了,它像是一把火照亮了别人,也照亮自己,也像是一种对能力的锻炼,你越爱就越有能力去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幸福课》阅读笔记(3)爱与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sn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