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家小朋友说,有个同学向他借一套彩色铅笔。放学的时候还没有还给他,于是就去问她要了,她物归原主。但是发现,经她使用后,上面的笔头全都磨光了。
前天下午,那位同学没有带零食,在大家共同补充能量的时候,她又跑到我家小朋友那里要了食物,小朋友也给了她。现实是,老师不允许多带零食,而小朋友也只带了一包,所以被她要走了,意味着自己就没有吃了。
夜里,当他上床后,我询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他张着亮闪闪的眼睛回答我:同学有困难就要帮助啊!他的纯真,让我的心好温暖,真是个善良的好孩子。
我又问他,当她把你的铅笔用成这个样子,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他看着我,不知如何作答。我又问他,是不是心里也有一点点难过,他说是的。我又问他,她拿走了你的食物,你就没有的吃了,你又有什么感觉呢?他回答:我还有一盒牛奶可以吃,而她什么都没有,这样她就会饿肚子。
我对他说: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但是你知道吗,这样她就会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凡事都依赖你。而你有时候还要委屈自己,才能帮助到她,这叫委曲求全(趁机又教了他一个成语)。这样的结果,自己心里有时候也是不爽的,是不是?你看,她现在一有什么问题就跑到你这边来,而且还在不管你有没有得吃,有没有得用的情况下。
其实啊,帮助一个人有好多种的办法,当你学会拒绝的时候,也是在帮助她,让她养成了独立的习惯,让她学会感同身受,这也是一种帮助,你觉得呢?
第二天放学后,我们问他:今天那同学又来要东西吃了吗?他回答,又来了,不过今天我分了一半给她,没有全给她。我说,哦,不错啊,会为自己着想了,那明天试着不给她,学会说“不”可以吗?他回答,我记不住。
我知道,他这样的回答,就是不同意我的观点,而又不跟我冲突的一种表达方式。我猜想,他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可能获得的愉快比委屈要多。
所以,作为家长,不要过度干涉,给予孩子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孩子会不断地成长的,或许,过一段时间,他会发现这种依附让他心里不舒服,他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了。
让他自己感受,自己调整,自己解决问题,他才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
孩子就是这样通过一件件事情来认识世界。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逐渐理解世界的各个方面。
作为家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观察,适当地指导,让孩子从一些事中获得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从而得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