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有一种美叫田晓霞。
读小说田晓霞牺牲的时候,心如针扎,满眼泪水,所有的情绪都爆发了,正如同名电视剧插曲,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古塔山上的杜梨树下,他和她还有一个美丽的约定啊!
洪水终将过去,而被洪水带走的人儿却再也不能醒来。她是如此美丽,温暖,富有活力,未曾想结局却如此悲伤。一朵美丽的青春之花就这样凋零!
可这就是生活。当所有人认为苦难都结束了,美好的爱情和新的生活就要到来,却没料到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另一个残酷------爱情破灭,又一次心的折磨,生活就是这么无常。
作为路遥笔下那个时代的女性,田晓霞不仅仅只是“田晓霞”,更是知识、希望、梦想、温暖,甚至是高尚的代名词——年轻美丽,富有思想,远超同龄人眼界,勇敢追求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的化身。哪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都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女性。更何况,田晓霞某种程度上塑造、成就了男主孙少平:不论条件如何艰苦,环境如何恶劣,她都鼓励少平坚持读书看报,提高自我修养。
让我们看看大家对田晓霞的评价。田福军: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性格和情感都很炽烈。理智健全,思路敏捷、知识面宽广、性格外向、不怕吃苦。孙少平:她很爱阅读,读的书很多,喜欢思考和分享交流,眼界很宽的新时代女性,具有社会使命感,愿意去接触更高更广的精神世界。作者路遥:富有热情和冒险精神,有敢于过一种不同于世俗生活的勇气,不输男儿的大气与见识。读者:田晓霞理智客观、追求高度的自我实现,不愿意堕入流俗,想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不甘愿被打败的生活强者。
悲剧是美的最高意识形态。少平爱她,路遥爱她,我们都爱她,所以不能让她死在残酷的“现实”手里,献身对她而言残酷凄美却异常永恒——我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语言形容凄美牺牲的田晓霞。是的,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让我们走进历史:当写到田晓霞消失在洪流中的那一刻,作者路遥内心的悲伤已决堤,难过的蜷缩在地。他唤来远方的弟弟解救,至亲看到他时,路遥伏案喃喃自语,泣不成声,“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相信很多读者那一刻也是泣不成声。
谁又能预料未来发生的事,或者留下这样的遗憾才会使故事更加美好,更能体现那个时代的艰辛。可为什么作者可以给少安与秀莲一个结合的结局,而对少平与晓霞却以缺憾中的完美收场?如果晓霞活着,那他们又将面临什么呢?
让我们解读作者路遥。“田晓霞”为什么会对作者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孙少平”就是作者路遥本身,就是那个土生土长一贫如洗的农家孩子。在黄土高坡上,路遥经历了中国人民最贫穷最苦涩的时期,路遥的书中没有提及自己的“过继”,这是他内心最为深处的痛楚,痛到要去永埋于心。极端的贫穷使以他为傲的父母不得不把他送给他人收养,作者本身经历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但他却又喜欢学习,读书,而田晓霞象征着什么?知识与富裕,信念与温暖,这是路遥与“少平”们所极度渴望极度希冀的。作为主角的田晓霞,从小到大的人生都可谓顺利,她是一个诗一样的存在,拥有所有主角中最好的资源。加之活力四射,坚强执着,有个性有追求,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孩儿,在那样的时代背景里成长的路遥,是没有胆识和心胸让少平与晓霞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而正面的田晓霞田润叶绝不嫌贫爱富,反面的郝红梅则爱慕虚荣流于世俗,细细想来,不管好坏都逃不开时代烙印,“贫穷”两个字的浸泡,这是路遥时代所有中国人的缩影。无论作者再有多么旷阔的想象力,自身没有经历过的美好根深蒂固是很难出现在现实中的,作者唯有寄望于心灵与笔。另一方面,田晓霞和孙少平的爱情必然不会同于孙少安和田润叶,他们有着比安叶更小的思想差距,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似乎他们应该最终走到一起。可是,现实真的会这样吗?未必。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思想差距是弥补不了社会阶层差距的,他们爱情的结局,如果继续写下去,难保不重蹈安叶的结局。相对于最后他们的感情残忍的结束,路遥用一个极有可能在晓霞生命中出现的意外事故为之画上句号,以此使二人的感情变得永恒,不会落于俗套。当然,晓霞性格也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她一直都是一个大胆勇敢的姑娘,如此的善良勇敢,在对外来灾难如此敏感的记者来说,怎能选择袖手旁观?
时代造就了这样的好作家的缺失,缺失造就了“田晓霞”的凄美结局,伤感却又无比深刻,最终铸成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只有两本书,从任何一页都可以接着往下读,《红楼梦》与《平凡的世界》,就此落笔。借此记念晓霞,怀念路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