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百事可乐广告的印象就是两个字——明星。
这也很正常,因为百事可乐确实有很多明星代言人,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从百事可乐诞生之日到现在保守估计有70位明星代言人,感觉要把整个娱乐圈都承包了。
其实百事可乐打明星牌也是品牌营销的需要,众所周知,百事可乐区别于可口可乐的定位就在于百事可乐一直走的是年轻路线,而可口可乐则是会给人们一种经典可乐的感觉。所以,为了更好,也更准确地触达年轻人,当下最热的明星不可少。明星效应除了能够体现品牌形象、吸引大量的年轻消费者外,这些明星其实自身也带有一定的话题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多数品牌都喜欢找大量的明星代言的原因。
百事可乐在营销上花的心思可不少,除了最常见的明星代言的营销方式之外,早在80多年前,百事可乐所用到的营销方式就有现如今最热门“话题营销”、“内容营销”等等。
话题营销
在那个没有网络,更没有社交平台的年代,如何制造话题?答案就是新奇。世人都有好奇心,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来引发对品牌的关注,是百事可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在做的事情。那个年代,媒介种类还不是那么繁多,百事可乐在媒介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还自己创造了媒介来传播品牌。
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用飞机尾烟在空中写字或者是拉条幅的广告,即使是现在也会有品牌这样做,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不过这样的形式现在效果越来越不好。但这事儿如果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另当别了。
1939年,百事可乐第一次使用了飞机在空中喷出烟雾形成文字的形式,在空中写下了“pepsi cola”的字样,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新奇的事,毕竟大家都没见过。所以每次百事可乐用此形式在空中写出百事可乐名字时,当地的报纸都会报道,而且每次都会引发人们大量的讨论,甚至通过报纸和口口相传,引发了那些没见到人们的好奇心,导致每次出现这样的广告,都会聚集大量的人们驻足观看。百事可乐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初期赢得了大量的关注和知名度。(不仅创造个媒介出来搞事情,还做到了让传统媒体的二次曝光,是不是相当聪明?)
内容营销
现在广告营销领域的人都在说“内容营销”这个词,消费者们如今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点进去看到最后发现竟然是个广告。和其它广告形式相比,“内容营销”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是只要你的内容好、有价值,大多数消费者就不会太反感,甚至看到一些有趣的内容还会进行二次传播。
“内容营销”的形式有很多,有些品牌是通过文章,有些通过微电影,甚至有时候看完整部电影才发现这就是某个品牌的广告嘛!百事可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也玩过内容营销,当时,百事可乐推出了一款12盎司的可乐,这比正常的可乐大了一倍,但价格和正常的可乐一样。为了强调自己的价格优势,百事可乐拍摄了一个连载动画片——Pepsi & Pete,广告语是:Twice as much for Nickel。
动画片的剧情很简单,一般是几分钟的小故事。动画片的主角会通过喝大瓶的百事可乐来增加自己的力气、速度,让自己变得更强,同时也传达了百事可乐比普通可乐多了一倍的量。
生活方式营销
一般品牌在前期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并让消费者了解到产品的功能性后,都会选择用生活方式营销来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并提供一种个性的价值主张。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的环境下,大多数产品很难通过功能来打动消费者,情怀就成了很多品牌的选择。消费者也会对那些和自己持有相同价值观的品牌更有好感,特别是现在的年轻消费者,他们需要通过一些品牌去表现自我身份,重新确定和表达自我,Nike的“Just do it”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那说到生活方式营销,其实百事可乐才是第一个进行生活方式营销的品牌,这也是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一个区别,因为可口可乐一直以可乐本身为营销重点。上世纪五十年代,百事可乐推出了"The light refreshment”和“Sociable”两个Campaign。因为二战结束后的50年代,美国人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的变化。很多美国人开始叛逆,他们不希望成为父母那样,他们追求更加轻松的生活方式。同时,因为当时的美国人无需过多工作便能享受一定的生活水准,所以他们也更愿意享受生活。
百事可乐根据当时美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推出了一系列展示当下美国人生活的平面广告,音乐、海滩、聚会、聊天、滑雪、绘画···都成了百事可乐广告中的素材,这些生活也正是当时美国人所追求的。
最后,说一个小趣闻——百事可乐史上最特别的一则广告是赫鲁晓夫主演的。
1959年,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当时百事公司CEO利用他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尼克松“想办法让苏联领导人喝一杯百事可乐”。于是就出现了“在各国记者的镜头前,赫鲁晓夫手举百事可乐,露出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的一幕,这也成为了百事可乐史上最特别的一则广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