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高中的时候,在一本学习的方法论书上看到了所谓木桶定律: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作者由此推出,我们的总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最弱的那门科目,因此要集中精力攻克我们的弱项,各科成绩要均衡,这样才能使总分有较大幅度的上涨。
一直以来我对木桶定律深信不疑,认为我们就应该集中精力修补弱项,保持各项的齐头并进,这样才能不落于人后。直到我看见这本书——《平均的终结》。我突然意识到,人是复杂的生物,根本没办法被平均,未来终将是一个个性崛起的时代。
这本书的作者托德●罗斯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他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个人没有必要被基于平均值的标准主义限制,而应该让自己独特的才能得到发挥。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差距比我们想象中大。
若将所有人的脸综合到一起取平均值,从而得出一张平均脸。或许人们觉得好看,但是平均脸好看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各项数据指标没有离谱之处。
比如在娱乐圈,平均脸意味着辨识度低,人们记不住你的长相。没有自己的特色是很可怕的事情。娱乐圈有很多明星想要韩国明星的鼻子和脸型,于是仿佛流水线一般,锥子脸和高鼻梁批量化生产。
而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哪怕五官存在一点点缺点,组合在一起也非常有辨识度。比如刘亦菲并不是我们现在流行的大眼睛宽双眼皮,眼睛是小内双,有点内眦赘皮,笑起来还有些露龈笑。但是如果她变成了大眼睛,宽双眼皮,锥子脸,就不是宅男喜欢的神仙姐姐了。
其次,人们在心理上也难以达到平均。
不论是基于星座血型,还是地域家庭,对人们的性格贴标签,都是一种平均主义的行为。而事实上,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来的性格是不一致的。我们更加不能对性格取平均值,给别人贴上某某性格的标签。
一个在公众场合不爱说一句话的人,可能在熟人死党面前能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一个粗枝大叶丢三落四的钢铁直男,可能会细心地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女友的喜好和禁忌。一个整天在朋友圈岁月静好养花赏鸟的人,可能在微博上为了爱豆和键盘侠互怼大战三天三夜。
最后,优秀人才是没办法按照某项能力的平均值找到的。
现代公司招人,看毕业院校和大学成绩,入职之后看绩效KPI数字。而用学历和数字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本质上还是根据某个指标算出平均值,然后看员工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标准,这其实仍然是平均主义的思路。
现在的学校,会制定教学大纲,让学生被按照年龄排列好,每一学年、每个学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完全标准化,这其实都是在追求人养成一种平均能力。
结合以上三点,作者得出一个结论,标准人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巨大,未来一定属于一个个性化的时代。
再回到我自己的例子,由于我当年的弱项是英语,于是就拼命去弥补,一不留神成为了现在的强项,开始教授留学考试。我发现自己的读写能力是强于听口能力的,而也不再执着地去弥补自己的短板让自己显得更加平均一些,而是更加深入地去研究阅读和写作,成为读写专项老师。
根据新木桶定律,你只要把木桶倾斜一下,决定盛水量的就不是短板,而是长板了 。所以,我们可以在原有的优势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让自己变得更加突出。
相反,一味追求平均,花更多经历弥补自己的短板,而原本的优势可能也因为投入不够,最后导致一事无成。
在过去以单一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时代,我们只能拼命弥补自己的短板。而现在,教育部的高考制度改革政策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从六科中自主选择三个科目的成绩计入总分,我似乎也看到了一丝鼓励差异化发展培养个性的曙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