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一岁多,晚上大部分时间是陪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让人惊讶,无论是玩具还是家里的生活用品你和她说,她都知道是哪个,这说明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昨天芊芊看见姥姥用充气筒给玩具打气,只看见一次就记住了气嘴的位置,拿着充气筒就要往气嘴插,已经学会了扭扭车和小滑车,使用工具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能力。语言上面学会了爸爸妈妈,见到飞机会说ji,见到小狗会喊gou,说的最好的两个单词是”不要“、”爸爸“。”不要“的事情,如果你强迫她,就会使用杀手锏哭给你看,哄都哄不好的哭,哗哗掉眼泪的哭,你满足她,立刻笑给你看,比演员来的都快。
最近受到《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影响,买了一些书想读给芊芊听。这些书里面我觉得不错的是《给孩子》系列,也推荐给了身边的朋友。网上有媒体采访《给孩子》系列策划方“活字文化”李学军,问他最初是什么契机着手去做这样一套书的?李学军说,我们有很多年做人文书的经验,最近十年做中国文化论坛,做大学通识教育的培训班以及相关出版,一个感觉是,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从更早开始。现在我们的教育在大学以前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到了大学接通识教育可能就有点困难,当时我们就想,最理想的是从中小学就开始做人文通识教育的培育。成立“活字文化”之后,觉得可以进行这方面的选题尝试。真正做起来的契机,是因为北岛先生对自己孩子学校里选读的诗歌不满意,所以起意选编一本《给孩子的诗》,这与我们本来的想法非常契合,就首先做了这本书。书出版之后反响很好,给了我们很大鼓舞,后来就一本本地策划选题,把这套书做起来了。
1.png
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给孩子》系列我读了两本,一本是《给孩子的古诗词》,一本是《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我觉得《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更好,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外国人,瑞典汉学家林西莉。一个外国人把中国的汉字由来讲的如此的清楚如此的美,我觉得比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强多了,30岁的我看完一样收获很多。一点感悟就是目前中国的教育更多是结果导向,为了学历重视考试,为了考试高分不断刷题,导致结果就是大部分孩子在高三之前数学物理、文史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是在更高的教育阶段不如国外孩子学习和创新能力强。读了三分之一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我就想汉字是认识的越多越好吗,每天学新的汉字背下来意义多大,还是像这本书一样,把汉字的起源讲清楚更重要?读过这本书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汉子的兴趣,书中除了汉字的学习,也贯穿了历史和地理知识。这本书作者写了八年,译者译了两年,用讲故事的方式,描绘了汉字的起源和中国文化史,真心推荐。
说说给芊芊读书的效果,第一本书《给孩子的古诗词》读了一周,可能是我自己能力不足,有些诗里很多字不认识,读完我都不懂啥意思,我想芊芊更是不明白了,而且这个阶段她更喜欢看图画,《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里面缺少对诗词的解释,书是好书,可能有点早,后来我觉得读诗前还是先学认字吧,就换了《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本书虽然是故事,但是读了一些,芊芊也兴趣不大,可能是一岁四个月这个阶段还不能有很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话说多了理解不了。我就想书是好书,但是需要阅读能力,只能我看完变成我讲故事,不能照本宣科,干脆把书里描绘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象形文字做成卡片,每个卡片就是一个图一个字,这样像玩游戏一样给芊芊讲,也许她会感兴趣,在动手做卡片之前,我用万能的淘宝一搜,果然有人和我想法一样,于是我发现了小象汉字,和他们做的产品《甲骨文游戏字卡》。刚刚下单,后续体验再和大家分享。
这个事情也给我一点启事,就是书籍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电影一样,需要周边产品,如果再出《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边书的同时,根据书籍内容,做好配套字卡,一方面增加了出版商的收入,一方面方便了读者使用。这两年“IP”概念大热,做的好的是电影产业,有书有电影有游戏有周边有游乐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IP”似乎还有待开发,比如汉字。
有了孩子之后就特别关注儿童教育,尤其是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下一篇准备写STEAM教育。有想法用微信建一个娃爸娃妈群(身边熟人,孩子在1-5岁),一起分享好的玩具好的书籍及养娃经验,一起和娃升级,有意入群者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