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大学的时候是学新闻学,记得有一门“新闻评论”的课老师说,你要多读文章,看别人的观点看多了,自然你就会有自己的观点。其实,这句话并不全是对的。
1.从读书说起
上下班途中我偶尔会带着一些小本子在身边,这本书正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完的,每次读到最后的思考问题,我就到站,然后就没有然后。读书随意,渐渐会发现你看过很多书,读过很多文章,你有很多头绪,但总是不能有一个恰当的判断;又或者遇到一些问题,我得到的“知识”并不能让我正确判断,心里总觉得“不能接受”,但是又没有很明白的理由。
1.1 常见的两种思维方式
- 海绵式思维:单纯强调知识获取,被动的
- 淘金式思维:与知识互动(不断提问和思考答案),主动的
拿读书来说,仅仅阅读,得到的是别人的观点,如果与知识互动,获得的是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观点。
1.2 问题会解决问题
淘金式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互动,与各种知识点互动的方法就是提问。随便提问吗?并不,带着批判性的态度和意识,批判性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除了读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可以尝试使用批判性提问去思考/解决一些大大小小问题,评价现象,得出自己的观点,例如:
- 洋洋洒洒写影评
- 识别此伏彼起的谣言
- 引导朋友圈中沦陷于养生、健康食品安全的父母
- 公共社会讨论
- ……
这里您可能需要积累一些关键问题:
-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 理由是什么
-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 证据的效力如何
- 有没有替代原因
-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那么什么时候问?怎样有效提出这些问题?这本书,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指引和工具。因此,我把这本书列为工具用书,需要的时候再翻多几次。为了后面方便检索,这次的文字将以梳理内容为主,作为以后的检索用途。
2.在评价之前先搞清楚在说什么
2.1 论题和结论是?
在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是否可以接受之前,先问问自己,论题和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这到底在说啥?”这个问题是整个思考过程中第一步,建立一个思考的“结构”。
论题类型有:描述性论题(be)、规定性论题(should be),不同类型的论题评价也会不同。一般查找论题和结论都不会太困难,书中的方法有一两点可以标记:找不到论题的时候可以尝试反向查找,先找结论。对于含蓄模糊的结论,多点问问“然后呢”、“所以呢”。
2.2 理由是什么?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所以,评价之前要还要找出理由,梳理论证结构(理由+结论)。注意一些理由提示词,多点问
- 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接受它?
2.3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到这一步前,你真的清楚所有信息了吗?可以开始评价了吗?诶,不,先别急着开始“找茬”,你确定这个词就是你自己以为的意思吗?
在查找理由和结论的时候,留意一些会影响我们评价的关键词和短语,注意抽象的短语,问问自己这些词或短语:
- 有没有不同的意思?
- 在上下文中是否同一个意思?
- 我理解的是不是作者的意思?
- 如果立场相反,我会用什么方式来定义这些词?
除了从字典角度去理解,还可能需要去理解作者背景、上下文情景来理解一些关键词。
2.4 为什么理由之所以是理由
然而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我们对某种说法的完全理解。那些让理由成为理由,但没有明说的、作者又理所当然的看法,名字叫做假设的东西,可影响着我们理解和评论一个论证呢!
例子:根本就不该建核电厂,因为核电厂那些危险的核废料会污染环境。
上面的例子,只有一个人认为环境保护比效率更重要的时候,他的理由才能支持结论。一个理由自身并不具备与结论之间的直接联系,因此,在论证当中,我们要问
- 怎么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
- 如果理由成立,需要什么才能得出结论?
下面有一些方法可以找到隐藏的假设。首先论证当中的假设有两种: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根据不同的类型,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假设”现身。
-
寻找价值观假设
-
作者的背景?(线索)
-
“为什么作者的立场产生的结果对他而言显得那样重要?”(效率比公共健康重要)
-
常见的价值观冲突?(竞争与合作、平等与个人主义)
-
反串相反立场
-
寻找描述性假设
-
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是?
-
如果我是对立的立场?
-
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
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作假设
3.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
上面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理解需要我们去判断、评价的信息,根据已经梳理出来的“结构”(论题、理由、结论、假设),我们可以开始逐一去考量推理的质量。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
3.1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 假设中的谬误
- 人身攻击谬误
- 滑坡谬误
-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 推理理由中的谬误
- 偷换概念谬误
- 诉诸于公众谬误
-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 稻草人谬误
-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 乱扣帽子谬误
- 诉诸感情谬误
- 转移话题谬误
- 循环论证谬误
- 以偏概全谬误
- 强求确定性谬误
- 错误类比谬误
-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 因果混淆谬误
-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 事后归因谬误
平时熟悉和累积一些推理谬误,同时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找到推理谬误:
- 什么样的理由才是好的理由?
- 是否需要用错误的/不能轻易接受的假设才能让推理成立?
- 信息是否与结论有关?还是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 注意公众意见和权威
- 注意带有情感的词语
- ……
3.2 推理结构中的“事实断言”是否可靠?证据的效力怎么样?
批判性思考一层层进入,在这里,我们要考量的“范围”更加小了——事实断言的证据。事实断言可能是结论,可能是理由,也可能是假设;
一个断言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我们可以信赖它的程度就越高,我们也就可以称这样的断言为“事实”。
有些事实断言(例如常识、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相对可靠不需要证据来证实,但是有些断言就需要拿出证据来表示事实的可靠性。而我们则需要问“证据的效力怎样”?
3.2.1 证据类型一:直觉
私密性,无法判断其可靠性;依赖于无意识的加工,忽视相关证据,有强烈偏见;
处理方法:警惕,查明断言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证实。
3.2.2 证据类型二: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不能说明结果就是有代表性的或者极有可能发生的,容易导致以偏概全。
处理方法:当心。
3.2.3 证据类型三: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但是能让抽象的数据形象表现。
处理方法:问“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相反的例子?”“案例描述的方式有没有偏见?”
3.2.4 证据类型四:当事人证词
提供证词的人往往会对关注的问题带有选择性,很少提供足够的信息作为判断基础,证词人可能与提倡的东西有特殊关系(利益关系),证词人可能因为人品问题而备受信赖。
处理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需过多关注当事人证词。
3.2.5 证据类型五:专家意见
专家被认为对某个主题要比常人知道得多。但是专家也常常犯错。
处理方法:问“这个主题是不是他潜心研究多年的成果?”“这个人有没有与此主题相关的丰富经历?”“是否有特别好的渠道来获取相关事实?(一手二手资料)”“专家在这个主题上有没有相关的个人利益?”“各路专家是不是同意他的断言?”“被引用的专家的断言的可信程度多大?”……
3.2.6 证据类型六:个人观察
个人观察容易有“偏见”,且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眼见为实,还会受到个人注意力,压力环境等影响。
处理方法:个人观察常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证据。
3.2.7 证据类型七:研究报告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的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但是使用科学研究报告作为证据的时候,还需要看看报告的可靠性。
处理方法:“报告的资料来源的质量怎么样?”“交流中有没有其他的线索显示这项研究完成得很出色?”“研究时间离现在多久?研究结果有没有发生改变?”“有没有被其他的研究重复过?”研究样本有多少,覆盖率有多大,样本随机性怎样?调查的程序和问卷的质量如何(偏见、措辞不清、问题语境、问卷长度等)?
3.2.8 证据类型八:类比
类比既能激发深刻见解,又能蒙蔽我们。
处理方法:“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有无可替代的类比来理解同一个现象”。
3.3 因果断言中,有无替代原因?
- 识别因果关系
- 多种很多原因共同起作用(一果多因):各种内部因素,各种外部因素。
- 有相关并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有可能甲是乙的一个起因;乙是甲的一个起因;甲乙有关系是因为丙;甲和乙相互影响。
- “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
- 寻找替代原因
- 有没有其他原因也可以解释这种联系呢?
-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哪些东西我可能会成为重要原因?
- 如果这个这个解释不正确,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可以说得通?
3.4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 表达方式是绝对还是相对?
- 数据是怎么来的?
- 需要什么数据作为证据来证明结论?
- 根据这些数据,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遇到平均值,问是平均数,还是中位数,还是众数?
- 遇到平均数,问全距和数值分布是怎样?
- 遇到吸引眼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问问绝对数值;
- 这是和什么相比较?
4.写在后面
-
先理解再判断,提问再提问
-
批判性思考不能仅仅关注表面的信息
除了不容易发现的“假设”和带有感情色彩的措辞之外,我们应当注意起消息的来源、作者的背景,考虑所提倡的行为的反向/负面的效果,还有很多被省略了的重要信息。
- 发出更多维度的提问
从结论出发找出不同原因,也可以从各种原因出发推出另外一个结论;提问题的时候应该是多维度的。
- 先有理由,再有结论
无论在判断信息或者自我输出信息的时候,都需要养成一种先有理由,再有结论的思考习惯,结论应该是随着自我增值而变化的,这个也是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 有勇气放弃自己的观点
我们学习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的,应该对所有观点都一视同仁。
deadline过了,写到后面也就匆匆结束。批判性思考像建房子,搭建了一个架构,然后逐步去细化,当你知道步骤之后,重点就落在如何操作上。而关于思考的操作则需要不断翻出来,不断用起来。一些技巧就这么梳理下来,好似对于“形成文字”的初衷——教会别人,离得有点十万八千里。形成文字,算是一个小开始,后面会慢慢做得更好。
新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