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身份”:优弱互变的武器》
2012/12/01 聂洪辉
强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
——鲁迅
论文阅读3 论文阅读3近年来,社会上频现扶老人遭讹的现象,用斯科特弱者的武器以及后来的一系列相关理论已经不足以解释这一社会现象,其实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除了强弱之分以外,还有弱势身份与弱者兼备的情形,而老人正是这样一个群体。而优势的身份的存在才是老年人作为一个相对弱势群体能够讹诈成功的重要原因。
从弱者的角度来说,孙立平的种底层沦陷解释理论有较强的解释力,他认为底层的沦陷是社会沦陷的一部分,由于底层没有更多的资源来抵御沦陷的全过程,因而沦陷得越快。由此可以解释那些在车祸中受助者讹诈救助者,恩将仇报的心态:希望将他承担不起的医疗费转嫁到一个无辜但经济上可能比他强很多的人身上。但这一理论无法解释那些蓄意碰瓷和经济状况良好仍选择讹诈的人。因此,被扶老人讹人可能不仅仅是一直物质层面的问题。还有精神层面上和其他方面的原因。
社会原因上来说: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各个群体都在利用自身的资源在寻取利益,唯利是图。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强,人与人之间原子化状态加剧,都促使人们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他人。从责任承担、成本收益分析上来说,被扶老人讹人的成本极低,而讹诈成功的可能较大。同时因讹诈所要承担的法律或者社会责任几近于零。
此外,新闻媒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具体的案例中,法院往往不问是非、偏向于老人的判决也起到不良示范和推动作用。或者说法院在这一立场上不公正的裁判是对道德底线的抛弃。
当一个老人集社会舆论的同情、传统道德的尊重、法律的维护、子女的偏袒于一身的时候,面对任何一个被讹的扶助之人,我们还能说老年人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吗?而需要我们去挺身而出,一昧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上,把他们当做弱势群体,加以维护吗?对于老人的尊重和扶助是传统美德与社会公德的应有之义。但它应该是一种事实,不应该被当是那些居心不良之人获取利益的工具。
老人不过是“形式上的弱者”,却是实质上的强者。我们应该对老人持有尊重,保有同情。但绝不容许这样一种同情或者尊重被恶意的利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