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叫兽
微信公众号
实际上,很多成功的传播活动,真正借助的热点并不是时事,而是当下的文化环境下,人们不断讨论、在意并且定期就会爆发的心理需求。而这篇文章,李叫兽所分析的,就是经过经济条件和身份的变化,在精彩和压力共存环境中,高知识高低位却没有太多资本的北上广白领们的,被营销人当做持续热点来借助的需求。
说真的这篇文章我看完之后感觉背后发凉。微博,公众号,知乎热榜,可以算是现在流量最大的三个会导致热搜的平台吧(今日头条系列我完全完全没有关注,以及我不用抖音等任何短视频产品,所以在那个方向上我完全是一片观察真空),微博我除了给好基友做的应援和周边点赞转发之外也就偶尔关注一下三次元认识的朋友们的消息,知乎会每天看一眼热榜问题,公众号因为微信的使用缘故而每天都会浏览一下关注的公众号们,其实隐约也会觉得,在我相对看得比较多的知乎和公众号上,甚至乃至 B 站做视频的 up 主们,那些我知道是“流量很大”的账号,经常会大家突然开始一起讨论某个问题,或者有一些几个月前已经说过的事情又被拿出来说一次,而每一次都会有广泛的讨论度,并不会因为“啊我觉得之前已经讨论过了,所以这次为啥还要说呢”这种情况发生而沉寂。
当然这样的讨论,如果是为了实际地追踪社会上出现的问题,一次次反复拿出来讲,为了督促社会各界持续关注而进行解决,那当然是非常值得的,且是值得鼓励的。但是那些,借助于人的心理状态为了引流而刻意去制造热点乃至于冲突,大概是我对“营销”这两个词不太能够认同的根源。
当然我个人的公众号和“营销”毫无相关(笑),我自己其实并没有为它“涨粉”而做很多努力,(我的努力甚至不如几个关注我的账号的小伙伴,在此非常非常非常感谢他们,并且非常感谢关注我并一直没有取关的你们,因为有你们,我也会对写作和更新多一点点责任感而坚持下去,谢谢你们帮助我成长与努力),只是固定地在几个群里每日打打卡,每周多分享一些周复盘,如果写了我个人还算满意的读后小记会更多地分享一下。我更希望是借助我近期吸收的已有的知识来锻炼自己的输出能力,谈谈自己的思考,以每日想要的输出倒逼自己输入,所以文中提到的热点给我带来一些思维上的开阔吧,仔细想想我即便再偏向于个人的思考与写作,竟也和第四个热点隐约地契合到。
这篇文章的全名为《北上广有哪些“月经式”热点》,作者李叫兽,于 2016 年 7 月 12 日发布于微信公众号 李叫兽。
第一个热点,因外部压力带来的夺回控制感需求。代表:逃离北上广。
这个热点的产生,是因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使得白领们感受到了“被控制”,而“逃离”这个举动使得他们有了短暂的自由感,即便是幻想,也使得他们有了仿佛自己是自由的体验。
营销方式:寻找控制这些人的外部力量,之后帮助他们暂时解脱,如“号召放弃”,“号召做自己”。这其实让我想起了现在已经不太能提的某前流量明星,她因为“做自己”而被一些人持续地吹捧与追逐,或许是因为她做了一些他们所自己不能够也不敢的事情,从而满足了他们内心的渴望。
第二个热点,是怀旧。代表:青春电影,回忆过去的段子
这个热点的产生,是因为在大城市,人的身份角色以及周围的环境会不断变化,让人们难以确认“我是谁”,从而产生对身份的“不连续感”,这种“不连续感”会触发人的怀旧心态,如怀念青春,怀念童年,怀念没有网络的日子,怀念网络不发达的日子,怀念用诺基亚的日子,怀念没有手机的日子。
营销方式:先问问自己,我想让用户(粉丝、消费者)做什么?我想让他们做的这件事,和过去他在什么身份下做的什么事,是类似的?
如某公众号可以策划《我准备好了 40 张书桌,等你回到高中》。
第三个热点,是权力距离变化带来的平权运动。
这个甚至不用多谈,都不用看微博都知道这个热点是如何经久不衰。而这个热点可能反而是我个人感受最为矛盾的热点,一方面,正如我之前所说,这个热点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是真的实际地追踪社会上出现的问题,而促使出现解决方案,比如一些特权,比如一些不公正,但这个热点又是真的会为了引流被人为制造冲突和矛盾,引发可能一个小的营销号所无法再控制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所以我不太想多谈这一点,
第四个热点,是感受阈值提高带来的精神重生需求。代表:自律社群,限制信息交互的活动。
这个热点的产生,是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现在,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过于迫切。
营销方式:在活动中,追求克制,追求“少即是多”,追求上进与自律,即用一定的约束来制造一种看起来积极向上,或者与现在用户的生活不太一样的生活方式。
可能这个热点是我周围最多的了,我自己加了打卡群与学习群,关注的小伙伴写出很棒的教大家如何成长提高的文章,他们都做的比我好得多,已经是这个热点落地的很好的实例了。
第五个热点,是社会评价标准改变带来的规则捍卫需求。
这个热点的产生,是是社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旧社会规则的矛盾,而人们会不断主动捍卫自己所坚持的某种规则。
这个问题和第三个热点一样不是我非常想谈论的热点方向。我只是突然想到,当你说一个人三观很正的时候,你其实可能只是在表达,他的三观和我是一样的,但是更多的人,其实连自己的三观是什么都不是非常清楚。
所以每当有这两类热点出现,就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人们在不知觉地引导下被迅速对立,但有时候会发现可能这次的立场与上次的立场是截然相反的,只是在引导中不自觉地就被牵着鼻子走了。
所以这些真的揣摩了人们心理的人,再去做这样的工作,真的是又厉害,又可怕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