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乌合之众》:无意识疯狂的背后

《乌合之众》:无意识疯狂的背后

作者: 视频格式转换器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16:02 被阅读1次

    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众多心理学家对《乌合之众》给出了高度评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这些赞誉并非浪得虚名,在心理学刚刚起步的一个多世纪以前,能对群体心理有如此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实属不易,而且书中很多观点至今仍然很接地气。

    群体的无意识疯狂

    群体的匿名性和相应的无责任性、情绪的传染性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易受暗示性,决定了群体行为冲动与多变,易受暗示与轻信,情绪夸张与单纯,极端与专横的特点。个体融入群体后,经过群体的暗示与传染,无意识逐步取代个意识人格成为支配其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群体的力量会给个体强大到无所不能的幻觉,匿名性又让他们免于承担责任,这一切都为暴力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近几年频发的网络暴力事件是对群体无意识疯狂的最好的注解,一旦有事情发生,藏在电脑屏幕后的接盘侠急忙站队,肆无忌惮地批评指责,随着网络暴民的不断参与,愤怒情绪接力似的传播,从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对受害者进行人身迫害。可笑的是大部分暴力参与者根本不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他们所谓的捍卫正义和道德不过是一场无意识的疯狂。

    群体领袖的有意识控制

    群体拒绝理性分析,他们热衷于关键词,套话和形象,这些话语会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许他们海市蜃楼一般的期许。想要颠覆这种期许很难,除非他们自身经历的经验教训。群体领袖深谙群体心理,他们通过断言、反复和传染的方式强化群体的某种思想,再施加以个人魅力,完全麻痹人们的判断力,从而借助群体强大的力量实现个人的目的。

    看到这里,我立马想到了奥巴马竞选总统时的演讲。他上台首先用几句简单话语勾勒出选民心中的镜花水月,然后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反复描述镜花水月,直至选民用掌声告诉他他的承诺已深入人心。他的演讲不具任何实用性,更像是情绪的煽动。不仅是奥巴马,各国的政界精英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演讲,希特勒、丘吉尔等人还因此获得了大批的追随者。

    提倡职业教育

    勒庞通过论述教育因素对群体观念的影响阐发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反对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式的教育方式,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学子们的创造力和个性,生产出一堆拿着文凭的人。他们千篇一律,除了被国家养活之外,没有任何想法。社会岗位需求与人才能力的极度不匹配导致某些行业发展难以为继,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勒庞提倡职业教育,年轻人应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与不同的事物发生碰撞,感受生活喜乐,丰富人生阅历,在所闻所见中认识世界,感悟生活,成熟心智,提高能力。一百多年过去了,勒庞的这种教育观在大浪淘沙中历久弥新,至今仍占据时代前列位置。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无法超越其时代的局限性,《乌合之众》也不例外,在那些闪光的思想中一个世纪以前的陈旧影子若隐若现。

    观点缺乏强有力的论证

    一个成熟的观点必然经过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与演绎推理过程,即从个别现象归纳总结普遍规律,然后将普遍规律应用到个别现象中。《乌合之众》中勒庞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再通过较为极端的史实加以佐证,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虽然大多观点现已被社会心理学证实,但对于不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人来说,书中很多内容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读起来更像是作者的主观臆断,在说服力上大打折扣。

    存在历史唯心主义倾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客观科学的社会意识研究都离不开对社会存在的分析,但《乌合之众》中很难看到生长在社会存在之上的群体心理。勒庞一味夸大大众情绪、思想的负面作用,忽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认为民族精神结构中自带本民族无法扭转的宿命。尤其在论述社会制度对民族性格的影响时,将人民奇思怪想的性格视为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否定制度的作用,甚至做出制度和一个民族的伟大或衰败没有关系的论断,具有很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乌合之众》:无意识疯狂的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ed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