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

作者: 一只来自北方的鬼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12:03 被阅读0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

    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慰安妇,听起都是沉重不已的话题。有句话说: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其实历史上那些沉重我们未曾经历,要想感同身受很难。与其彰显日军的残暴,抗日的聪明才智,我更愿意感受的是那些普通人如何在夹缝中生存,爱国也不一定非要参军,做间谍,主人公也没有那么神奇的技能加身。

    女学生代表书娟

    秦淮女代表玉墨

    中立方代表约翰

    中国军代表李教官

    四方代表因为不同原因汇集在这教堂,四方代表生活环境环境,性格不同,接受教育背景不同,但是因为战争,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选择,而且她们也不是一开始便是善良,她们因为战争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李教官一个人撑起了一个队伍,他本有机会逃出去,却为了保护那些弱小的女学生留下了,可是他可以救的了她们一次,却救不了她们第二次。

    第二次救她们确是她们嗤之以鼻的秦淮女,她们一开始出场,招摇放恣,带着脂粉和浪荡之气,聒噪之声不绝于耳,世俗的成见让人们从起初就给她们定位了。如果说一开始有的选择,谁又会做这一行,影片有一个场景是玉墨和约翰说过她曾经在教堂学习过六年,而对如何入了这一行,却简单用苦命的故事一笔带过。它并不以苦难衬托角色的悲哀,而是让角色从卑微中开出花了,生活给你泼了水,你烧开了还回去。

    女人和女孩,不都是平等吗?为什么女人要替女孩受辱,大概女人的同情心泛滥了,女人在还是女孩被欺负时没有救世主出现,她们习惯了命运之重,反正都是脏了的身子,救了女孩也是值得了。死不可怕,受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结果还慷慨赴死,就像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他至少还在历史上留了名,而那些女人连名字都未曾留下。

    约翰如果在太平盛世,他或许会被归为最没出息的那类人。嗜酒如命,爱财爱色,殡葬师。可是他这样自私的人,也拿起红十字的旗帜抵挡的日军,在帮助秦淮女假扮女学生显神通,修车带女学生出城时,真正变成一位救世主。

    还有两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教堂里的乔治和汉奸父亲孟先生。女扮男装在别的剧情里只是负责搞笑,而在这部片子是为了救人,就算很滑稽,却笑不出。孟先生,为了女儿和日本人虚与委蛇。世界上没有的绝对的善没有绝对的恶。被女儿和女同学嫌弃,可是要不是他父亲搞来修车工具和通行证,这场营救活动就会缺了最至关重要东风。他最后的死让人很难受,他不是一个名声好的中国人,却肯定算得上一个伟大的父亲。

    推动故事的发展线索。战争让四方代表汇集,李教官救的浦生让豆蔻和香兰回去取琴弦和耳坠让秦淮女变成了十二人,女学生被禽兽日本兵侮辱,李教官为救她们牺牲,第二波衣冠禽兽的日本兵出现,小蚊子因为追猫混入女学生合唱队列,女学生想要自杀,秦淮女要替女学生赴鸿门宴,到此达到高潮。所有的人因为这一举动变得高尚。四方代表不再是割裂的小团体,她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开始交心。女学生送来新校服,秦淮女扯窗帘改校服,约翰给她们变装做头发,乔治为了保护女学生成了最后一支钗。秦淮女穿着校服,留着短发,唱《秦淮景》的时候,真的又好看又好听。最后秦淮女慷慨赴死,女学生惊心动魄的逃出死城。两条不同道路,女学生的生照应着秦淮女的死。

    影片角度以书娟的视角,她对秦淮女的角度更多的是窥视,好奇。比起平铺直抒。它更真实和隐晦,没有给人以压迫,而是站在不了解的角度去慢慢理解这些人,慢慢改变传统的偏见。

    这些也是我喜欢严歌苓作品的愿意。她的作品新颖真实,从不站在作者的高度随意控制人物的言行,而是让人物自己走出去。仿佛不是她创作了她们,而是她们影响了故事的走向。曾经记得有人评价过她的作品,属于普通人也能看懂的深奥。不晦涩,也不低俗,点到为止,恰如其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陵十三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hg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