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三毛都是我喜欢的作家,心痛她无奈休学的凌辱,羡慕她为爱痴狂的韧性洒脱,迷醉于那些平淡朴实又充满深情的文字。在她的笔下,我感受到了另一种人生。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把她的十八本书全部通读了一遍,更是以她写成了我的现代文学论文。跟着她的文字,走了一圈她的人生,我不知道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了,不敢再轻易地说自己那浅薄的喜欢。曾经非常喜欢的那些书,更是被我深深地隐藏起来,不敢再去触碰。
在《教师的使命》这本书中再次看到三毛休学前的那段经历,张老师把它列举成教育中比较典型的失败案例,警戒老师们不要给孩子留下童年的黑暗记忆。短短的两页文字,却是三毛悲惨难解的痛苦,那个充满灵性的小女孩,终于还是被这一“不公平的事件”摧毁了!
从学科能力来说,三毛是偏文科的学生,她数学很差,一直考不好,但是她很聪明,会去研究老师的命题规律,发现老师的命题大多跟做过的练习及课后的作业有关系,所以就提早做准备,连着几次都考得非常好。
一个原来一直考不好的孩子,突然一下能考好了,老师会对这样的学生产生怀疑是正常的。但我能想到的就是观察他,了解他最近的学习状态,肯定他的进步。但三毛的老师想出的办法就是另外出一套高年级的题目给她考,结果这次三毛当然考得一塌糊涂。老师很生气,认为自己抓住三毛作弊的把柄了,就要惩罚她。给她在脸上用黑墨水画了两个黑眼圈,带着她在全校走了一圈,让所有见到她的人都好奇,并议论后得知她是“考试舞弊”,被老师抓住了,画了黑眼圈游街。
说了这番羞辱后,三毛回家就哭,但是她又不能当着父亲的面哭。有时候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挫折,而且这些委屈挫折是来自老师的,就更不愿意在家人面前表现出来。因为家人都觉得你很不错、很优秀,或者家人特别期待你不错、优秀,结果没想到因为考试舞弊,让老师拉着游校一圈。这样的羞辱,对于自尊心非常厉害的三毛来说,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她只能悄悄的哭。
因为这样的遭遇,第二天上学时三毛到校就晕过去了,从此就再也没有上学了,后来在家里偶尔想到上学被羞辱的经历也会晕过去。有时跟家里人一起吃饭,她也心情不好,就独自吃饭,连家人都不愿意见,成了一个“自闭少女”。这样的痛苦,她到最后也没有解脱。
这样的疼痛感或者这种羞耻的记忆,会成为一个人生命的某一种色调。我相信三毛生命的色调是很灰暗的。当然,这份遭遇并不是压在她生命里的最后一根稻草,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荷西(她的先生)。荷西的去世,让她的生命迷失了方向。但她生命的底色跟她童年的遭遇是联系在一起的。
童年所受的伤害往往是能够伴随一生的,它在那里一直发酵,一直疼痛,不断的成为生命的陷阱,这是一种情形。还有另一种,有时候这些伤痛看上去好像被治愈了,其实只是伤疤已经被覆盖,但是这个有疤的地方是不能碰的,一碰就痛。一说到这种事情,这种遭遇,或者一旦再有这样的挫折,旧伤就会立即发作。这些伤害像树上的疤痕一样,无论这棵树怎样不断长高,那个疤痕都在树上。有时候强风吹过来,最容易折断的就是曾经受伤的那个部分。
我很庆幸自己一直以来遇到的都是一群特别好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我总是能看到很多的真善美,看到他们作为教师的动人光环, 内心也渴望自己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希望三毛的悲剧永远不要再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