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精读11)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精读11)

作者: 黄海龙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17-12-04 21:05 被阅读17次

    第八章:消除歧视与偏见(专念的好处之四)

    大多数人觉得消除歧视的主要方法是让人们尽量不要分类。

    这反映出一种理想化的美好愿景,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份子。但是,进行分类是人类的一个本质属性

    我们必须借助分类活动来认识世界。所以任何希望通过消除感知差异来消除歧视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不会轻易放弃头脑中的各种类别,就算是放弃了某些类别,我们也会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类别来。

    但是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消除歧视,我们要做不是减少类别,而是对人们进一步区分,创造出更多类别。

    比如:

    残疾人

    糖尿病患者

    癫痫症患者

    我们进一步区分:

    行动不便的男士,

    患有糖尿病的女士

    偶尔会癫痫发作的年轻人

    当然,还可以更进一步区分。


    病人真的有病吗?

    我们总是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别人的全部,比如说别人是天才、侏儒、同性恋。这些标签会让我们戴上有色眼镜,影响我们对别人的判断以及我们对他人做出的反应。

    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人一般和自己比较相似,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人与人具有很多共同点。

    平日里,在观擦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遗漏很多细节,比如别人脸上的痣或牙齿的缝隙等。

    (我个人看法是亲近的家人,也会被我们遗漏细节,比如老婆,父母的相貌细节。我们有的时候就说不清楚。)

    但是在面对与自己差异较大的人时,我们会特别在意这些小细节或不寻常之处。

    (比如我喜欢看人眼睛。如果遇到斗鸡眼,或者一只眼睛是假眼的人。我就会特别注意。)

    给别人贴上异类的标签会让我们变得更专念,同时也说明,大多数人平时都是用潜念在生活。(不关注细节)

    如果以后再碰到与自己非常不同的人,比如残障人士,那我们可以想办法先找一个恰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样再和他们交往就不会觉得尴尬。

    (比如我盯住别人的眼睛看,从道德角度讲就是不合适的。)


    有意为之的不同

    在消除偏见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大多数人停止划分不同类别,而是教大家学会欣赏残障人士和“异类”的独特感知能力。

    如果这些“另类”人士找不到能欣赏自己独特视角的人,他们就会寻找自己的同类以确认自己的看法。

    但这对专念有破坏作用。

    人们常常将残疾作为失败的理由,即使是正常人,有时也会通过自残或自我破坏的方式来为可能发生的失败开脱。

    比如:考试前喝个酩酊大醉,或者故意不复习。(我以前小时候就故意缺考或者不复习,逃避失败)

    一旦考砸了,就可以安慰自己说:如果我没喝酒或好好复习,就不会考的这么烂了。


    解除心理定势与无歧视地进行区分

    除非我们小时候家里有残疾人,否则在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到残疾到时候,这一概念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联系。因此,我们会顺利成章地接受相关的成见,也就是不成熟的认知承诺

    我们会潜念的认为:聋哑人智力有问题,我们处理和聋哑人的关系时,就不抱什么希望。会不自觉用消极的思维来处理。

    其实,“异类”这种说法本身就会误导我们。我们先前已经提到过,任何一种类别都可以进一步细分。一旦我们进行了充分的细分,世界将变得不再那么两极化,不再像黑与白,正常与残疾,或同性恋和异性恋那样截然对立。

    这样可以让我们解除心理定势,用专念的方式去对待所有的人和事,用开放的心态接纳所有。

    专念的思维会让我们看到,与大众相比,每个人在某个方面都能算是“异类”。而且每种属性或技能不不是非黑即白,界限如此分明。

    这让我们变得更加善于进行细分,而不是给别人扣大帽子,贴标签,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细分来消除偏见。

    在儿童教育方面,

    通过训练,孩子们能偶意识到,残疾与特定的功能有关,而不是与个人相关。

    孩子们学会不带偏见地进行区分。孩子们会知道,各种属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残障的定义取决于背景。

    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也碰到麻烦,成为残疾人士、病人、或慢慢变老,那么这些思维方式就会成为宝贵的财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精读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kabxtx.html